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3:刺激重返、走出低谷的中

售价 降价通知
市场价 ¥85.18
会员等级价格
  • 上架时间
    2022-04-16
  • 累积评价0人评价

  • 累计销量

  • 赠送积分60

  • 数量
    减少数量 增加数量   有货
平台自营
商家名称:
标准查询网
客服邮件:
2591325828@qq.com
客服电话:
010-62993931
在线客服:
QQ

扫一扫,手机访问微商城

推荐精品

同类品牌

最近上新

  • 商品名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3:刺激重返、走出低谷的中
  • 商品编号:11319370
  • 品牌:
  • 上架时间:2022-04-16
精彩书摘:
总论<br>本章数据如无特殊说明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诚信数据库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数据库。<br><br>中国宏观经济在2010年成功实现V形反弹后,于2011年步入增速下行的区间。2012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不仅延续了2011年逐季回落的趋势,而且在多重因素的持续作用下呈现出加速回落的态势。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带来的中国外部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房地产政策带来的房地产业低迷、货币政策在“大放大收”中的过度回收以及刺激政策的停止等外生性下滑因素产生了强劲的叠加效应;另一方面,“挤泡沫”带来的“去杠杆”、企业绩效下滑带来的“去库存”、市场信心逆转带来的紧缩效应等内生性因素强化了外生因素的冲击,导致2012年上半年出现超预期的经济下滑,经济回落呈现出加速性与逐步内生性等特点,这迫使政府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稳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各类刺激政策开始重返。<br>在现有政策框架和利益激励格局中,“稳增长”将演化为“扩投资”,“微调性”的政策调整将演化为“扩张性”的放松,地方政府将大幅度放大“扩投资”的刺激效应,从而带动投资和消费出现较为强劲的反弹。但由于外部环境持续疲软、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以及深层次结构问题更为严峻等原因,这种反弹不会十分强劲并具有严重的不确定性。<br><br>一、2012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持续回落的六大表现<br>2012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延续了2011年逐季回落的趋势,呈现出加速回落的态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br>1.GDP同比增速持续回落,且有加速的态势<br>中国宏观经济在2010年成功实现V形反弹之后,GDP同比增速开始从2010年1季度的121%持续回落到2012年1季度的81%(见图0—1),每季度平均回落幅度达到05个百分点,而2012年1季度较2011年4季度的回落幅度达到了11个百分点。同时,按照各类数据推算出来的2012年4—5月GDP增速仅为77%左右,较1—3月增速下滑了04个百分点左右,回落在2012年上半年呈现出明显的加速态势。<br><br><br><br><br>图0—1V形反弹后的中国GDP增速持续回落<br><br>2.在外需下滑持续恶化的引领下,投资增速回落,消费增速略显疲态,总需求持续下滑的态势有所放大<br>(1)在发达国家需求下滑的引领下,出口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持续回落,2012年4月回落幅度出现超预期的扩大(见图0—2)。1—4月出口累计增速仅为69%,比2011年同期增速下降了205个百分点,比2011年年末累计增速下降了134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分别回落了116个百分点和43个百分点。这直接导致贸易顺差仅增长了193亿美元。剔除价格因素之后,净出口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为-98%,比2011年全年水平下降了57个百分点(见表0—1)。导致这种下滑的核心原因在于欧洲需求下滑,对欧洲的1—4月出口增速仅为-07%(见图0—3)。<br><br><br><br><br>图0—2出口的实际增速和名义增速持续回落<br><br><br>表0—1三大需求对于GDP的贡献格局有趋势性的变化<br>(%)<br><br><br>年份2007<br>2008<br>2009<br>2010<br>2011<br>2012<br><br>季度1—41—41—41—41—41<br><br>消费拉动率<br>56<br>42<br>44<br>38<br>47<br>62<br>消费贡献率<br>392<br>435<br>476<br>368<br>508<br>765<br>资本形成拉动率<br>61<br>46<br>84<br>56<br>49<br>27<br>资本形成贡献率<br>427<br>475<br>913<br>54<br>533<br>333<br>净出口拉动率<br>25<br>08<br>-36<br>09<br>-04<br>-08<br>净出口贡献率<br>181<br>9<br>-389<br>92<br>-41<br>-98<br>GDP实际增速<br>142<br>96<br>92<br>104<br>92<br>81<br><br><br><br><br>图0—3欧洲板块的下滑是出口下滑的核心因素<br><br>(2)在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下滑的引领下,名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回落,且2012年4月回落幅度有所扩大,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开始呈现加速态势。2012年1—4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02%,比2011年同期和年末分别下滑了52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导致这种回落的最直接因素是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投资总额增速出现明显的回落。1—4月房地产业投资总额增速为232%,比2011年同期和年末分别下滑了78个百分点和65个百分点(见图0—4),且4月单月同比增速仅为16%,比上月增速下滑了81个百分点,比2011年同期增速下滑了224个百分点。而基础设施建设从2010年以来投资规模持续回收,到2012年步入负增长状态,其中1—4月铁路运输同比负增长436%。<br><br><br><br><br>图0—4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br><br>(3)在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下滑的主导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出现轻度回落,但剔除企业和政府消费之后的居民消费增速基本平稳。1—4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见图0—5),比2011年同期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回落18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比2011年全年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回落24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但是,这种下滑主要来源于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1—4月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仅为153%,比2011年同期和全年增速都下降了76个百分点,这表明大中企业的消费性活动大幅度放缓(见图0—6)。与此同时,非限额以上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基本没有下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速可以证实该判断。2012年1季度该参数增速为123%,比2010年1季度和2011年1季度增速提高了13个和16个百分点(见图0—7)。这是国民核算中1季度消费拉动率高达62个百分点,消费贡献率为765%的核心原因之一。但从消费信心指数波动来看,居民消费疲软现象开始展现。<br><br><br><br><br>图0—5消费参数疲软<br><br><br><br><br><br>图0—6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是主导力量<br><br><br><br><br><br>图0—7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基本平稳<br><br>3.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下滑的主导下,全社会总供给增速出现明显放缓,其中中小企业生产持续疲软显得尤为突出<br>(1)在房地产和物流行业不景气的影响下,第三产业生产下降明显。2012年1季度起,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仅为75%,比2011年1季度和全年分别下滑了16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比2009年2季度时79%的增速还要低,这表明2012年第三产业疲软程度可能超越2009年,经济下滑已经全面扩散(见图0—8)。<br><br><br><br><br>图0—8第二、第三产业下滑引导总供给下滑<br><br>(2)第二产业在出口产业和制造业下滑的引领下,增速出现加速回落。2012年1季度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增速仅为91%,比2011年1季度和全年分别下滑了2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见图0—8)。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月工业增加值当月增速仅为93%,是2009年第3季度以来的新低,比2011年同期下降了41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企业、国有与国有控股企业、“三资”企业的下降幅度分别达到51个、86个和48个百分点。<br>(3)中小企业生产下降明显,持续处于萧条状态。从2011年11月开始,代表中小企业制造业生产状况的汇丰PMI指数一直低于50%的“枯荣线”(见图0—9),而统计局公布的小型企业5月的PMI指数仅为452%,低于上月39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下。<br><br><br><br><br>图0—9代表中小企业的汇丰PMI指数持续低于“枯荣线”<br><br>4.在总供给与总需求下滑的作用下,各类价格指标明显回落,通货膨胀压力得到明显缓解<br>CPI同比增速在2011年7月达到高点之后从65%逐步回落到2012年4月的34%,而PPI同比增速在2011年8月达到高点之后从73%下滑到2012年4月的-07%。同时,表示总供给与总需求状况的核心CPI从2011年6月的14%回落到2012年4月的09%(见图0—10)。<br>CPI回落的核心原因不仅在于总需求下滑的速度大于总供给下滑的速度,同时也在于世界通货紧缩向中国的传递,即进口商品价格总指数大幅度下滑导致原材料价格和加工工业品价格下滑,进一步导致其他工业品成本回落。这3类价格在2011年7月达到高点,分别从19%、118%和51%下降到-20%、-19%、06%,下降幅度分别达到21个百分点、137个百分点和45个百分点。<br><br><br><br><br>图0—10CPI和PPI同步回落<br><br>5.在以“限购”和“限贷”为主的房地产政策持续加码作用下,房地产需求大幅度下降,供求关系逆转,房地产价格开始出现松动<br>经过两年的房地产调整,2012年房地产价格开始出现明显松动,其集中体现就是投资额、销售额、资金来源等参数都出现了大幅度恶化,而供给却保持了高位运行。例如1—4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了134%,增速比2011年同期下降了197个百分点(见图0—11);房地产投资增速仅为187%,比2011年同期下滑了159个百分点。而与此同时,商品房竣工面积增速依然高达302%。这导致4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66%的城市房地产价格同比下降,61%的城市环比下降。全国住宅价格同比增速从2011年全年5%左右下降到2012年1季度的-104%。房地产投资额、销售额以及土地购买额的增速大幅度下滑是导致投资、消费以及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下降的直接原因之一。<br><br><br><br><br>图0—11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逆转<br><br>6.各类绩效指标明显恶化<br>(1)在增值税、营业税和关税增速回落的主导下,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的增速下滑幅度较大。1—4月财政收入增长125%,税收收入增长81%,比2011年同期分别下降了189个百分点和224个百分点。这导致各地加强了非税收入的征管力度,2012年1—4月非税收入逆势回升,同比增长533%,比2011年同期提高了13个百分点(见图0—12)。<br>(2)在“三资”工业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下滑的带动下,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回落明显。“三资”工业企业从2011年同期的199%下降为2012年1—4月的-132%,下降幅度达到331个百分点,而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从2011年同期的246%,下降到2012年<br><br><br><br><br>图0—12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增速出现下滑<br><br>1—4月的-99%,降幅达到345个百分点。这导致整体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从2011年同期的297%下降到2012年1—4月的-16%,降幅达到313个百分点(见图0—13)。<br><br><br><br><br>图0—13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出现持续回落<br><br>(3)工业亏损企业亏损总额明显扩大。从2011年开始,中国开始步入亏损企业亏损额正增长的时期,且亏损总额持续提升。到2012年1—4月累计增长763%,比2011年同期提高了485个百分点(见图0—14)。<br><br><br><br><br>图0—14工业亏损企业亏损总额扩大<br><br><br>二、中国宏观经济超预期回落的四大原因<br><br>导致中国宏观经济2012年上半年呈现超预期加速回落的核心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大方面:<br>1.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的放缓,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持续发酵,对中国外需和资金面的冲击超出预期,输入性衰退是中国经济持续回落的核心原因之一<br>全球经济放缓早在2011年已经全面显现,但是依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先行指数的判断,发达经济体在2012年1季度将见底回升。然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比预期要深远。一是对于全球外贸的影响比2011年预期的水平加深了接近1个百分点,这直接导致中国对欧洲区域的出口出现超预期的负增长,1—4月该增速仅为-07%。二是对全球金融市场和流动性的影响超出预期,导致中国出现大规模的资金流出,特别是与热钱相关的“非贸易、非FDI项下的外汇储备增长额”出现逆转,2011年5—12月达到1900亿美元。这种趋势在2012年3月份以来又有所抬头,导致中国新增外汇占款出现负增长,加速中国资金紧张的局面(见图0—15、0—16)。<br><br><br><br>图0—15资本外逃比较严重<br><br><br><br><br>图0—16新增外汇占款下降迅速<br><br>2.各类刺激政策的退出、极度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常态化以及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导致宏观经济紧缩效应比预期大,许多政策回收存在过猛的嫌疑<br>“大放大收”是2009—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模式的最佳描述。这种“大放大收”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市场主体预期的混乱和资源配置的扭曲进一步加剧,从而政策回调的紧缩效应远远大于预期。<br>(1)货币政策在过度放松之后的紧缩有过猛的嫌疑,导致中国资金链过于紧张,监管套利行为大幅度上扬,金融扭曲和金融风险在进一步恶化中开始显化。正如图0—17和图0—18所示,在2009年中国货币政策是最为宽松的国家之一,信贷总量超过了GDP的25%,M2增速达到了295%,导致中国金融条件指数(FCI)在2009年11月达到52,到2010年货币政策开始回收,信贷总量开始明显下降,M2增速开始回落到13%~15%,导致到2011年8月,金融条件指数持续下滑到-14,成为世界金融收紧最强烈的国家。<br><br><br><br><br>图0—17货币供应“大放大收”<br><br><br><br><br><br>图0—18中国金融条件指数“放”与“收”的幅度都很大<br><br>资料来源:根据IMF数据库整理。<br>按照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测算,2012年上半年中国是央行存款利率高于泰勒规则利率的唯一国家,其利率水平存在过高的嫌疑(见表0—2)。如果考虑贷款利率上浮的水平和“息改费”的额外资金成本,中国目前的综合利率水平更显得偏高。<br><br>表0—22012年上半年中国利率水平偏紧<br><br><br><br><br>央行存款利率<br>泰勒规则建议的平滑化利率<br>泰勒规则利率<br><br>新西兰<br>25<br>24<br>29<br>泰国<br>30<br>35<br>41<br>马来西亚<br>30<br>29<br>32<br>韩国<br>33<br>32<br>41<br>中国<br>35<br>28<br>30<br>菲律宾<br>40<br>39<br>47<br>澳大利亚<br>43<br>41<br>45<br>印度尼西亚<br>58<br>56<br>69<br>印度<br>85<br>84<br>94<br><br>资料来源:根据IMF数据库整理。<br>(2)投资闸门“大放大收”,导致投资项目的连续性出现严重问题。如图0—19所示,2009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出现迅猛增长,新开工项目比2008年增加了102331个,计划投资同比增长32%。但是,这种上涨在2011年逆转,2011年全年施工项目比2010年减少了77900个,施工项目计划投资增速下滑到187%,到2012年1季度增速进一步下滑到142%。<br><br><br><br><br>图0—192011年投资闸门收得过快<br><br>与此同时,对于在建项目和新增项目的资金支持出现了全面回收。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速从2009年初的1459%,下滑到2011年初的-43%;银行贷款增速从2009年底的492%,下降到2012年3月的06%(见图0—20)。这种正规资金的大幅度收缩直接导致很多项目变为“烂尾项目”,许多企业不得不依靠非规范融资来维持经营,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2011年底2万公里的铁路同时停止建设。在货币政策和投资政策收缩过猛的同时,房地产调控以及刺激政策的退出则进一步加剧这些政策的紧缩效应。<br>3.资产价格回落导致的“去杠杆”与生产价格下滑导致的“去库存”同步进行,加剧了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资金链紧张以及销售链紧张比预期<br><br><br><br><br>图0—20财政和信贷对于固定投资支持的“大放大收”<br><br>还猛,“金融加速器”和“存货加速器”的逆转加大了经济下行的力量<br>(1)在PPI回落、利润率下滑以及悲观预期不断蔓延的作用下,大部分企业“去库存”十分严重,使中国宏观经济步入基钦周期的下行区域,总需求出现内生性的收缩(见图0—21)。从核算角度看,2012年1季度资本形成拉动率仅为27个百分点,比2011年和2010年的拉动率分别少22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这是导致2012年经济增速下滑的核心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2011年同期仅下滑了09个百分点,比2011年底上涨了07个百分点,这说明“去库存”导致的GDP增速下降可能达到2个百分点左右。从工业企业产成品增速来看,2012年1—4月仅为158%,比2011年同期下滑了74个百分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中的原材料库存进一步证实2012年“去库存”比较强烈,2012年5月PMI中的原材料库存指数仅为451%,连续11个月低于50%的“枯荣线”(见图0—22)。<br>“去库存”之所以如此严重,其核心原因就在于在“PPI泡沫”破灭之后,大量依靠原材料和产成品囤积的企业开始在PPI快速下行时改变经营战略,从“存货为王”转变为“现金为王”,而生产利润的下滑进一步使企业降低了产成品占用的资金。这种行为将导致宏观景气快速逆转,从而加速<br><br><br><br><br>图0—212011年4季度开始的产成品“去库存”<br><br><br><br><br><br>图0—222011年3季度开始的原材料“去库存”<br><br>下滑的速度(见图0—23)。<br><br><br><br><br><br>图0—23PPI是决定存货的核心力量<br><br>(2)在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快速逆转的货币政策、资金外逃和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治理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开始步入“挤泡沫”的进程之中,各类实体投资和金融投资都出现强烈的“去杠杆”,“金融加速器”开始逆向运行,直接导致内生性的资金紧缩。这种紧缩导致民间融资资金链的局部断裂、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停滞、各类金融资产价格的下滑以及各类投资预期收益大幅度下滑,“资产管理”快速转变为“负债管理”,资金供应和资金需求都出现内生性的收缩。投资杠杆下滑、投资规模减少、惜贷等现象应运而生。例如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杠杆率开始从2010年初期的445倍下降到2012年4月的407倍,房地产投资杠杆率从2010年初期的58倍下降到2012年1季度的46倍(见图0—24、0—25)。<br><br><br><br><br>图0—24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杠杆率出现回落<br><br><br><br><br><br>图0—25房地产投资杠杆率出现回落<br><br>4.各类数据的下滑,导致市场情绪波动较大,而各类经济主体的信心和预期恶化,又导致资金流动速度和货物周转速度出现内生性放缓<br>各类信心指数是社会经济运行预期的综合反映。2012年上半年企业家信心指数、工业企业家信心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以及银行家信心指数都出现明显的回落。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企业家信心指数从2010年3季度的7940下降到2011年4季度的6840,银行家信心指数从7310下降到5930(见图0—26、0—27)。<br><br><br><br><br>图0—26实体领域信心指数低迷<br><br><br><br><br><br>图0—27银行家信心指数回落<br><br>信心的回落导致各类活动的下降,其中最为集中的体现就是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2012年1季度货币流通速度居于4年来的最低水平(见图0—28),而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也出现明显下滑,从2010年底的274次下降到2012年1季度的226次,下降幅度达到175%(见图0—29)。这直接导致的是贷款需求出现超预期的高位回落,企业惜贷现象开始显现。如图0—30所示,在货币政策感受指数上扬的过程中,信贷需求景气指数却下滑了2个点。这表明内生性经济趋冷的态势开始形成。<br><br><br><br><br>图0—28货币流通速度放缓<br><br><br><br><br><br>图0—29工业领域资金周转放缓<br><br><br><br><br><br>图0—30贷款需求高位回落,实体经济惜贷现象开始出现<br><br>上述各方面的深度回落又直接导致中国深层次结构和资源错配问题开始显现。这不仅体现为我们30年来出口—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所固有的结构问题,也体现为上轮刺激性政策的各种后遗症开始显露,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1)流动性泛滥带来的经济泡沫问题;(2)产业振兴带来的产能过剩进一步放大的问题;(3)地方投资快速扩张带来的地方投融资平台过度扩张的问题;(4)国退民进与政府信用扩张带来的市场秩序倒退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显化也将产生强烈的叠加效应,从而使2012年上半年经济下滑具有外部输入性、金融加速性、逐步内生性以及自我强化性等特征。<br><br>三、本轮宏观经济下滑值得关注的几个特征<br><br>与其他年份不同的是,2012年上半年经济下滑有以下几个特征值得关注:<br>1.依然具有明显的输入性衰退的特征<br>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本次经济回落的原因不是单一的,不能把它简单归结为政策主动调整的产物。与2008—2009年中国经济下滑一致的是,全球经济复苏的受阻、全球贸易恶化以及全球金融动荡是中国经济回落的主导性因素,因此本轮下滑依然具有输入性衰退的特征。<br>按照国民收入核算来看,外需恶化可以解释2011年和2012年1季度经济下滑中60%的情况,如果再考虑外需下滑通过出口—投资联动机制、外汇储备—资金供给机制对于内需的影响,出口下滑可以说明中国经济下滑中70%左右的情况。这意味着简单通过内需扩张来刺激经济,使经济增速回到原来的轨道将会面临严重的供给—需求结构转换的问题,内需扩张填补外需恶化的程度不宜过大。<br>2.在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和资源配置扭曲的作用下,外生性下滑逐步向内生性下滑转变,下滑逐步具有加速性的特征<br>如果忽略经济下滑的幅度,本轮下滑与2008—2009年下滑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国内因素。因为经过2008—2009年的刺激计划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极度宽松之后,国内不仅要面对4万亿刺激计划带来的后遗症,而且还要面对政策常态化带来的紧缩,更要面临深层次问题的显化。所以,“去泡沫”、“去杠杆”所产生的内生性下滑力量随着上述因素的作用而日益加速。这种内生性的下滑需要政策性的因素来打破其自我实现的正反馈。<br>3.几类指标之间的冲突说明本轮经济下滑不仅面临着实际总供给和实际总需求的增速下滑,更面临着潜在GDP的增速下滑。因此,中国经济增速的回落不仅具有短期特征,更具有中期特征,中国经济已步入“次高速增长时期”,这意味着我国经济政策的目标不能简单钉住增速下滑的幅度<br>(1)“低增长”与“高就业”说明2012年上半年要素资源相对充分利用下所支撑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出现明显的下滑。<br>2012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与2009年3季度和2008年3季度的增速大致相当。但与上轮经济下滑不同的是,经济增速的持续放缓并没有带来失业规模的急剧增长,农民工“返乡潮”不仅没有出现,相反“招工难”却全面蔓延,导致劳动工资持续上扬。<br>一是中国的劳工需供比从2011年4季度的104上升到2012年1季度的108,创2001年1季度开始统计该比例以来的最高值。劳工需供比已连续6个季度高于1。<br>二是就业增长率虽然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但第二、第三产业依然保持2%以上的增速,与2007—2008年的水平大致相当,大大优于2008—2009年的表现(见图0—31)。<br><br><br><br><br>图0—31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率依然强劲<br><br>三是“招工难”并没有得到全面缓解,东、中、西部的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供给比”依然大于1,其中中部的“需求—供给比”出现了持续上扬的态势(见图0—32)。<br><br><br><br><br>图0—32中部“招工难”在加剧<br><br>四是受制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职工工资、最低工资水平以及居民收入水平在2012年1季度并没有出现下滑,反而出现了轻微反弹。1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为738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796元,同比名义增长14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其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3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2560元,同比名义增长17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7%,其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75%。这些收入数据都比前3年的平均水平要高。同时,一线城市2012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比2011年提高了10%(见图0—33)。<br><br><br><br><br>图0—33一线城市的最低工资持续上扬<br><br>回答这个悖论的最好答案就是中国潜在GDP增速出现了明显下滑。<br>(2)“增速持续回落”与“核心CPI相对稳定”和“产出缺口相对稳定”不仅说明了中国受困于结构性问题,同时也说明产出缺口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实际增速的回落意味着中国潜在增速的明显回落。<br>从图0—34可以看出,2012年上半年剔除食品和燃油的核心CPI虽然有所回落,但依然处于1%左右,与2008年中期的水平相当,这表明总供给与总需求依然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同时,按照估算的产出缺口来看,中国2011—2012年的产出缺口基本处于0~1%的区间波动,这也说明2012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实际增速正随着潜在产出增速而回落(见图0—35)。<br><br><br><br><br>图0—34核心CPI依然处于1%左右<br><br><br><br><br><br>图0—35贝叶斯估算的产出缺口的比较图<br><br>如果对比1999—2002年的数据,可以看到,这些年的GDP增速在8%~9%的区间,物价水平却处于0附近(见图0—36)。而2012年1季度GDP增速为81%,而实际CPI为34%,核心CPI达到09%。这充分说明2012年的潜在增长水平比1999—2002年要低。<br><br><br><br><br>图0—36对比1999—2002年与2012年的宏观参数<br><br>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中国潜在GDP增速测算、预测与政策定位”课题的研究结果,中国由于人口红利的递减、全球化红利的消失、制度红利的逆转以及TFP(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等多重因素,潜在增长速度正处于快速回落的区间。2011—2016年中国将告别“高速增长时期”而步入“次高速增长时期”,潜在GDP增速将处于8%~87%的区间(见图0—37)。<br>这种变化与国际比较研究的结论也是一致的。潜在GDP间断性回落或拐点性下降的核心原因主要在于:一是部门间闲置资源转移开始大幅度减少;二是由于创新下降和结构性问题严重导致TFP下降。而这两个条件与中国的现状比较吻合。<br>参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09年第3季度)》和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的课题报告《中国潜在GDP增速测算、预测与政策定位(2011)》。<br><br><br><br><br>图0—37未来中国潜在GDP增速的估算<br><br>如果上述判断正确,那么简单根据GDP增速回落判断中国经济低迷可能存在问题。因为我们必须考虑判断经济运行的标杆降低了,以9%~10%的增长目标来驾驭中国宏观经济就可能导致过度调控的可能。<br><br>四、结论与政策建议<br><br>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和政策建议:<br>(1)目前中国宏观经济持续性的加速回落是多重因素叠加的产物,但输入性萧条与政策在“大放大收”调整中的紧缩效应是下滑的核心因素。世界经济复苏受阻和中国面临的深层次内生性结构问题决定了中国经济下滑具有中期特性。<br>(2)在输入性萧条和政策“大放大收”调整的双重力量的作用下,中国在金融层面“去泡沫”和“去杠杆”与在实体及基层面的“去库存”相互作用,使目前经济下滑具有逐渐内生性和加速性的特征,使输入性萧条发生了变异。这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有进行“再定位”的必要性。<br>(3)“GDP持续回落,但就业相对依然强劲”,“宏观经济景气加速回落但核心CPI却没有负增长”,这两大冲突的宏观现象说明中国已经步入了“潜在GDP增速阶梯式回落期”。因此,较大幅度的增速回落并不等价于中国步入萧条或滞胀,经济景气的判断标准的下滑决定了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新定位不宜对宏观经济增速回落做出过度的反应,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向不能过猛。<br>(4)世界经济因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持续发酵和中国经济的下滑而出现复苏乏力。但总体而言,轻度改善依然是中短期的基本取向。一方面我们不宜过度看重金融市场因短期情绪变化而出现的波动,但另一方面也不能低估欧洲经济因主权债务危机陷入衰退带来的负面冲击。因此,短期内利用刺激内需弥补外需的下滑具有必要性,但刺激力度不宜过大。<br>(5)“稳增长”的一揽子政策将有效打破投资回落和消费增速回落的趋势。同时,由于在现有利益格局和地方政府的推动下,“稳增长”很可能演化为“扩投资”,从而导致中国宏观经济在投资上扬的过程中触底反弹。但是,由于下行力量的释放力度依然较大且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的持续趋软和房地产业的持续调整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反弹的力度不会太大。<br>(6)输入性通缩不断加大,总需求回落力度相对强化,这决定了中国核心CPI 2012年全年持续回落到3%以下。这为中国货币政策的转向提供了空间。但在食品价格和成本因素的冲击下,CPI依然具有不确定性。货币政策不宜过多考虑食品价格,近年来,食品价格上扬绑架了中国货币政策是导致中国货币政策调控与宏观经济走势脱节的核心原因。<br>(7)货币政策在经济回落出现内生性和加速性,且具有下行力度不确定性时,应当进行宽松性的再定位。<br>1)为防止“去杠杆”和“去库存”等经济加速器产生下滑的自我强化机制,流动性不能过紧,以避免出现泡沫破灭,经济出现“硬着陆”,但另一方面在“去泡沫”的过程中为了防止泡沫出现,也不宜调整过大。<br>2)在中国资本流出力度有可能进一步加剧的状况下,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具有必要性,但利率下调幅度却不宜过大。<br>3)进一步降息只是降低企业财务负担的手段之一,但不是企业经营环境改善的核心。降息所产生的刺激效应一方面在于削减成本,更重要的方面在于预期引导。降息要发挥这些作用必须建立在以下两个前提上:<br>一是“息改费”等不规范的银行收费必须得到很好的治理;<br>二是银行的信贷供给要有实质性的宽松,从而缓和紧张的银企议价关系。因此,持续强化不规范收费的清查以及相应的数量型货币工具的操作具有必要性。<br>4)在全球采取宽松性的货币政策的浪潮中,中国货币政策采取顺势而为是适宜的,但中国货币政策不宜把澳大利亚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作为跟随目标。2012年6月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定位以及7—10月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整依然是我们关注的核心。<br>5)加强信贷对于实体经济的渗透性依然十分重要,依靠重点投资项目和重点投资领域的指导,采取定向放松措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对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放松不宜太大。<br>6)面对2季度经济加速回落的趋势,货币政策的节奏可以适度调整,而不宜采取均衡操作的模式。在14%的M2增速的约束下,信贷供给量可以在2季度适度提高。<br>7)鉴于中国外汇市场的供给相对疲软,人民币汇率水平根据外汇供求情况适度下降具有可行性。<br>(8)面对经济下滑和财政收入下滑的局面,积极的财政定位可以做出调整。<br>1)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赤字率可以适度提高到2%左右,以加大中央财政支出的力度。<br>2)面对增值税扩容带来的结构性减税效果不佳,可以考虑推行整体性减税措施,同时在税收增速下滑的背景下,应当重点加强对于非税收入增长过快的监控。<br>3)重视地方政府收支恶化的问题,适度加强中央转移支付的力度。同时,部分事权需要向中央进行集中。<br>4)政府支出在配合“稳增长”的过程中,依然应当以公共服务支出、民生支出为重,投资性支出不宜太大。对于地方政府的投资饥渴症和投资膨胀,中央政府依然要加强约束。<br>(9)“稳投资”依然是“稳增长”的核心。但是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br>1)“稳投资”的核心依然在于在建项目、城市生活基础设施、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要避免政府主导的产业投资过度膨胀。投资结构的关注是短期“稳增长”与中期调结构相契合的核心。<br>2)要强化信贷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渗透,在建项目资金的连续性依然十分重要。<br>3)要根据中国固定资产更新的朱格拉周期,有意识地、前瞻性地鼓励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更新和升级。因为自2002年更新周期以来,2012年是新一轮固定资产更新的开始。<br>4)出台设备升级的补贴政策,进一步促进东部产业在加速梯度转移过程中实现设备更新和升级,尽量避免简单搬迁。<br>5)在破除民间投资面对的“玻璃门”和“弹簧门”时必须要有整套的战略安排,而不是简单进行号召。启动民间投资一是必须打破传统的行政垄断的利益格局;二是必须破除现有垄断格局,创造一个良性的生存环境。民间资本的启动不宜过急。<br>(10)对于房地产的调控也应当进行调整:<br>1)微调的力度可以适度提高,但“限购”与“限贷”不宜全面退出,房地产紧缩的政策方向不能改变。<br>2)为了保证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健康运行,商品房供给的持续放量是基础。因此,在房地产调控主体政策不变的基础上,可以适度放松重点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控制,向其进行开发投资的定向宽松。例如放松开发投资贷款额度,放松企业债券发放的审批额度,同时强化这些资金的专项使用。<br>3)为落实保障性住房的分配,政府可以适度展开对保障性住房者家具购买、装修等消费的扶持和补贴。<br>4)对于闲置土地的开发和动工的监控依然十分重要。<br>5)及时释放制度调整的信号,例如房产税、小产权房改革等方面的改革方案。<br>(11)在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常态化、2012年“稳增长”刺激政策的效应显现以及政府换届效应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将有一定的反弹,但这种经济增速的反弹也不会太猛。深层次结构问题和资源错配的问题依然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br><br>五、本报告的结构安排与主要研究内容<br><br>在多重因素叠加的作用下,2012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持续回落中呈现出加速性和逐步内生性等特点,迫使政府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稳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各类刺激政策开始重返。在现有政策框架和利益激励格局中,“稳增长”将演化为“扩投资”,“微调性”的政策调整将演化为“扩张性”的放松,地方政府将大幅度放大“扩投资”的刺激效应,从而带动投资和消费出现较为强劲的反弹,但由于外部环境持续疲软、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以及深层次结构问题更为严峻等原因,这种反弹不会强劲并且面临严重的不确定。在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本报告认为,目前“稳增长”的一揽子政策具有必要性,但在刺激的力度、刺激的领域以及工具的选择等方面需要进行重点把控。<br>本报告由总论和13章正文组成。各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br>第一章,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挑战与对策。本章首先使用增长核算分析框架考察中国经济增长的当前特征和未来走势。增长核算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和未来经济走势的一种主要方法,其突出优势是可以通过对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和TFP等经济增长动力指标的明确计算和分析来深入考察经济增长问题。在对未来经济走势进行预测之后,本章进一步从出口、投资、生产成本、TFP和政府作用五个方面解释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然后从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视角考察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挑战,最后提出应对策略:(1)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将经济增速维持于合意的较快水平。具体包括:第一,进行政府自身改革;第二,进行要素市场改革;第三,深化垄断行业改革;第四,加快推进大型国有企业改革。(2)积极推进社会改革以增强社会的稳定性,降低社会对经济高速增长的依赖。具体包括:第一,建立体现社会公平的分配方式,着力缩小贫富差距;第二,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第三,完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br>第二章,开放条件下中国国民收入增长的结构特征及效率。本章在开放条件下通过参数和非参数方法对中国1981—2010年国民收入增长状况及其特征进行了核算。结果显示尽管中国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持续下滑,国民收入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投入,持续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贸易条件的恶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蚕食了产出对收入增长的贡献。另外,本章还对要素、产出以及两者价格之间的弹性关系进行了核算,获得了关于中国经济结构的多方面动态特征。这些特征对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政策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br>第三章,制约我国内需增长的结构性因素及其政策选择。2000年以来,分析我国GDP构成的动态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净出口所占比重持续上升,消费所占比重则不断下降。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迫切需要推动以内需为主拉动经济增长。本章分别从居民收入状况、居民转移支付、居民金融资产的影响和对外商品与资源互通的角度对消费需求的总量和结构存在的不同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并得出以下结论:推进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体制改革对于内需的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br>第四章,房地产业投资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本章在识别房地产业对财政收入的四种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87个地级市1995—2010年的面板数据,评估了房地产业投资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房地产业发展对地方财政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人均实际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增加1元,人均实际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增加02~028元。同时,这种影响存在1~3年的滞后性。本章研究还发现房地产投资存在溢出效应。一个地方的人均实际房地产投资额对邻近地区的财政收入有一定影响,即本地区人均实际房地产投资额增加1元,邻近地区的人均实际地方财政收入会增加011元。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地方政府在房价治理方面的行为。<br>第五章,中国商业银行高利润之谜。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高利润引人注目。本章选择14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探讨了中国商业银行高盈利的原因。研究显示,经济持续良好的增长使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财富管理的意识增强;股份制改革使银行的效率提高;而政府对存款利率和民间金融等的严格控制,使商业银行处于相对垄断和利差保护的地位。这些是商业银行利润持续走高的主要原因。虽然2003年开始的银行业改革使银行的市场化程度大幅提升,但是中国的商业银行还不是自主经营的真正企业。利率市场化和放松中小金融机构准入门槛等改革能够促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br>第六章,商业信用、银行信用与货币政策。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日益严重,民间借贷利率不断攀升,很多企业不堪“高利贷”的重压,资金链断裂。本章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货币政策采用数量化调控手段导致的结果。研究发现,准备金率对于应付账款融资没有影响,而利率对其有显著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稳定金融体系,发挥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应该放弃数量型调整策略,不要频繁采用准备金政策,而是应该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这就要求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而放开贷款利率具有较强的市场基础。此外,利率市场化还应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机制建设以及完善利率期限结构。<br>第七章,东亚发展视角下的中国发展模式。一些分析家认为,中国的崛起对“华盛顿共识”产生了明显的挑战,中国的发展经验被认为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包括有效的、以发展为中心的集权政治,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还包括大量出口制造业商品、政府干预和产业政策。本章对国家干预主义的发展模式的前景并不非常乐观,正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围绕东亚发展型国家的争论所显示的,发展轨迹和政策选择通常由一个国家的制度环境所内生。同时,国家干预主义的发展模式的代价也相当之高,而且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因此,我们既不要低估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和意义,也不要急于得出简单化的结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适当角色问题一直是19世纪和20世纪经济学争论的核心,而且结论往往在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之间来回摇摆。本章对中国地方政府发展主义的分析表明,过度强调国家干预主义可能同样是有害的。<br>第八章,基于贸易条件视角的中国收入增长效率研究:兼论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本章通过经济指数理论方法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增长的情况。研究发现,2001年之后由于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导致每年国民收入增长率低于实际GDP增长率约1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增长不增收”现象。就实际国民收入的源泉而言,资本增长和技术进步是推动国民收入增长的最主要动力。2006年之后的经济周期中,除2009年之外,技术进步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呈现下降趋势,中国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不得不主要依赖资本增长。<br>第九章,国际贸易对中国第二产业就业占比的影响分析。通过构建包含国际贸易的三部门模型,本章分析了国际贸易对于中国第二产业就业占总就业比例变动的影响情况。模型的显示解表明,国际贸易对于第二产业就业占比存在两方面的影响:贸易顺差比例的提高将会提高第二产业就业占比;而在控制贸易顺差的情况下,出口率的提高则会降低第二产业就业占比。基准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本章构建的简单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中国第二产业就业占比的变动趋势。在2012—2016年,主要受第二产业贸易顺差率下降的影响,国际贸易对于中国第二产业就业占比的正向促进作用将显著下降。本章的研究结论表明,在分析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原因时,需重视不平衡的国际贸易所造成的影响,采用封闭经济模型或者平衡贸易模型都可能难以完全有效分析第二产业就业占比变动的原因。<br>第十章,反倾销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出口贸易?通过在国际贸易引力模型中加入贸易壁垒因素,本章定量考察国外对华反倾销对中国出口贸易带来的影响。使用1992—2010年中国同24个贸易伙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本章发现贸易伙伴对中国商品实施的反倾销措施显著抑制了中国商品的出口。随后本章使用反事实模拟方法度量反倾销措施对中国商品出口的抑制幅度发现:尽管贸易伙伴的反倾销措施并未对中国出口发展造成根本性不利影响,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平均而言,反倾销使中国的出口额减少1~2个百分点,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反倾销措施对中国商品出口的抑制效应明显高于平均水平。<br>第十一章,国际经济环境影响下的中国经济区域化发展研究。近年来,国际经济环境变化较大,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由于我国面积广大,各地区存在的发展差异和所面对的国际经济次区域情况也有很大不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也大不相同。本章首先分析了宏观经济运行与区域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复合影响的内在联系;其次以五大区域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各区域发展特征,分析了中国周边次区域的发展情况以及与我国的关系;接着分别研究了东部、东北、西北和西南四个重点开放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经贸合作的现状;最后综合评价了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政策建议。<br>第十二章,开放经济下国外需求冲击和石油价格冲击分析。本章分析了在中国宏观经济波动逐渐下降、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加大,以及贸易占产出份额上升的前提下石油价格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通过构建开放经济下的一般均衡模型并对石油价格冲击进行研究,充分理解石油价格冲击同中国宏观经济之间可能出现的非线性关系,并刻画出石油冲击下宏观经济的波动路径。最后,把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果相结合,进行量化分析并预测石油价格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从而为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持。<br>第十三章,经济转型与资本外逃的实证研究。资本外逃是发展中国家经常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而在经济转型阶段,这一问题就更为突出,它对一国经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也遇到了一定的“瓶颈”,经济结构转型势在必行。随着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很多以往有利的宏观经济背景将发生转变,此时资本外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可能加剧。因此,本章探讨了资本外逃的各种成因,同时结合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实践,分析当前的结构转型将对资本外逃产生何种影响,以及此时的资本外逃将会如何反作用于中国经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章提出了预防资本外逃的对策措施,避免可能的资本外逃升级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产生的负面影响。<br><br><br>
作者简介:
  纪宝成,1944年11月生于江苏扬州。1966年大学毕业于北京商学院,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国人民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副教务长、教务长,商业部教育司司长,国内贸易部教育司司长,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司长、计划建设司司长,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兼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主任;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等职务,曾任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出版有《商业活动论》、《发展与繁荣人文社会科学》、《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规划、体制与发展》、《转型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秩序研究》、《中国古代治国要论》、《中国当代教育家文存·纪宝成卷》、《中国统一市场新论》等著作20余部,在《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求是》等30余种报刊发表论文300余篇。
内容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3:刺激重返、走出低谷的中》由总论和十三章组成。报告认为,在多重因素叠加的作用下,2012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持续回落中呈现出加速性和逐步内生性等特点,迫使政府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稳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各类刺激政策开始重返。在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报告认为,目前稳增长的一揽子政策具有必要性,但在刺激的力度、刺激的领域以及工具的选择等方面需要进行重点把控。
目录:
总论
一、2012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持续回落的六大表现
二、中国宏观经济超预期回落的四大原因
三、本轮宏观经济下滑值得关注的几个特征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五、本报告的结构安排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挑战与对策
一、引言
二、经济增速放缓:当前特征与未来趋势
三、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
四、经济增速放缓所带来的挑战
五、应对策略

第二章 开放条件下中国国民收入增长的结构特征及效率
一、引言
二、贸易条件改变的收入效应——开放条件下收入核算模型文献
三、开放条件下中国收入增长核算:投入、全要素生产率和贸易条件
四、中国名义产出函数的结构特征:基于超越对数GDP函数
五、结论

第三章 制约我国内需增长的结构性因素及其政策选择
一、我国内需增长动力的前景仍然不容乐观
二、制约我国当前内需增长的因素探讨
三、影响内需长期可持续增长的结构性因素
四、结论与政策选择

第四章 房地产业投资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
一、引言
二、现行财税体制下房地产业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机制
三、模型设定及数据描述
四、主要发现
五、稳健性检验:空间遗漏变量分析
六、结论

第五章 中国商业银行高利润之谜
一、引言
二、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
三、什么因素决定了中国银行业的高利润?
四、中国商业银行是不是真正的企业?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六章 商业信用、银行信用与货币政策
一、引言
二、内生货币下的企业内外部融资机制
三、经验分析
四、政策建议

第七章 东亚发展视角下的中国发展模式
一、引言
二、中国模式与东亚模式:相似之处
三、中国模式的独特性
四、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
五、结论

第八章 基于贸易条件视角的中国收入增长效率研究:兼论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
一、引言
二、贸易条件改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核算
三、开放条件下中国收入增长核算及国际比较
四、结论

第九章 国际贸易对中国第二产业就业占比的影响分析
一、引言
二、模型
三、数据与参数
四、模拟结果
五、结论

第十章 反倾销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出口贸易?
一、引言
二、文献评述
三、计量方法与数据
四、经验分析结果
五、结论性评述

第十一章 国际经济环境影响下的中国经济区域化发展研究
一、引言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其与周边次区域的关系
三、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分析与预测
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与预测
五、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与预测
六、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与预测
七、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与预测

第十二章 开放经济下国外需求冲击和石油价格冲击分析
一、引言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模型
四、模型校准
五、模拟结果
六、结论

第十三章 经济转型与资本外逃的实证研究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及本章的分析框架
三、经济结构转型时期的宏观经济特征
四、我国经济转型时期资本外逃分析
五、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对资本外逃的影响
六、我国当前应对资本外逃的政策建议
后记
商品评价
  • 0%

    好评度

  • 好评(0%)
    中评(0%)
    差评(0%)
  • 全部评价(0)
  • 好评(0)
  • 中评(0)
  • 差评(0)
  • 用户晒单(0)
售后保障
售前服务电话:010-62993931
售后服务电话:010-62993931
本商城向您保证所售商品均为正品行货。本商城还为您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价格和运费政策,请您放心购买!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
本商城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标准查询网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厂商,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厂商)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常见问题
下单后可以修改订单吗?

由本网站发货的订单,在订单发货之前可以修改,打开“订单详情”页面,若已经出现物流信息,则表示订单无法修改。

无货商品几天可以到货?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获取商品的到货时间:若商品页面中,显示“无货”时:商品具体的到货时间是无法确定的,您可以通过商品页面的“到货通知”功能获得商品到货提醒。

订单如何取消?

如订单处于暂停状态,进入“我的订单"页面,找到要取消的订单,点击“取消订单”按钮,若已经有物流信息,则不能取消订单。

可以开发票吗?

本网站所售商品都是正品行货,均开具正规发票(图书商品用户自由选择是否开发票),发票金额含配送费金额,另有说明的除外。

如何联系商家?

在商品页面右则,您可以看到卖家信息,点击“联系客服”按钮,咨询卖家的在线客服人员,您也可以直接致电。

收到的商品少了/发错了怎么办?

同个订单购买多个商品可能会分为一个以上包裹发出,可能不会同时送达,建议您耐心等待1-2天,如未收到,本网站自营商品可直接联系标准查询网在线客服。

如何申请退货/换货?

登陆网站,进入“我的订单”,点击客户服务下的返修/退换货或商品右则的申请返修/退换货,出现返修及退换货首页,点击“申请”即可操作退换货及返修,提交成功后请耐心等待,由专业的售后工作人员受理您的申请。

退/换货需要多长时间?

一般情况下,退货处理周期(不包含检测时间):自接收到问题商品之日起 7 日之内为您处理完成,各支付方式退款时间请点击查阅退款多久可以到账;
换货处理周期:自接收到问题商品之日起 15 日之内为您处理完成。

温馨提示

确定取消
温馨提示

关闭
您尚未登录

用户登陆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