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
“压岁钱”的传说故事
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进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万年创建历法的传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荫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祖乙,对他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祖乙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贴春联和门神的传说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做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马皇后巧言消祸的传说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正月初一微服出行,来到淮西一个小镇上,见一大群人聚在一起不知在看着什么,便也好奇地挤了进去。发现原来是在观看一幅漫画,画面上绘的是一个赤脚女人抱着一个大西瓜。画的本意是取笑淮西妇女大脚(因古代妇女以缠足为美)。因马皇后便是淮西女人,并且是个大脚,朱元璋由此认为,这是有人在故意取笑他的马皇后。
回到宫里,朱元璋立即召集手下人彻查此事,查清此画为何人所绘,哪些人曾去围观。对于没有围观的住户,朱元璋命其在门上贴一个“福”字作暗记,对于没有贴“福”字人家,即派御林军前去捉人。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节日趣闻与传说》选取中国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影响深远的主要传统节日,介绍其起源,概述其传说,钩沉其趣闻,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极具可读性。
目录:
春节
洗浴
做豆腐
赶乱岁
照田蚕
割年肉
祭祖
贴春联
贴年画
贴窗花和贴“福”字
年夜饭
守岁
压岁钱
放爆竹
拜年
占岁
贴画鸡
聚财
破五送穷
祭财神
顺星
贺老鼠嫁女
新年十日歌
春节由来的传说
熬年守岁的传说
年糕的来历
春联的由来
“压岁钱”的传说故事
万年创建历法的传说
贴春联和门神的传说
马皇后巧言消祸的传说
倒贴“福”的传说
桃符的传说
年兽的传说
老鼠嫁女的传说
“破五”的传说
舞狮子的传说
金角老龙播雨的传说
财神菩萨休妻的传说
七郎射“夕”的传说
屠苏酒的来历
人胜节
吃七宝羹
捞鱼生
出游、登高
人的生日的传说
女娲、伏羲的传说
泥泥狗的传说
元宵节
猜灯谜
舞龙灯
舞狮
踩高跷
划旱船
逐鼠
中国的情人节
舞龙的传说
袁世凯与元宵的传说
元宵的由来
迎紫姑的传说
乾隆皇帝猜灯谜的传说
灯谜的传说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
点灯的传说
王安石妙联为媒的故事
点彩灯的传说
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
嫦娥后羿团聚的传说
填仓节
搬运填仓
画仓囤
不外借东西
祀仓神、祭仓官
填仓节的传说(一)
填仓节的传说(二)
填仓节的传说(三)
春龙节
龙抬头吃猪头
撒灰
剃龙头
望娘滩的传说
勾龙化白蛾的传说
皇帝耕田年画的传说
东海小龙的传说
龙抬头日子的来历
龙母思女的传说
金豆开花的传说
花朝节
赏红、扑蝶会
踏青饮酒戴花
插花
簪花
十二花神的传说
灌园叟晚逢仙女
崔元徽悬彩护花的故事
百花酒的传说
花神的传说
女夷、花姑、花仙
上巳节
祭祀高襟
祓禊
曲水流觞
踏青游春
上巳节来历
三女并亡的传说
地米菜煮鸡蛋的传说
善良的达桂
黎族“孚念孚”的传说
赛歌择婿
情侣殉情
刘三姐的故事
洗独山的传说
布任传情的传说
黎族“三月三”节和文面
来历的传说
布依族“地蚕会”的传说
侗族“三月三”的来历
海南黎族三月三与观音
菩萨的故事
寒食节
拜扫祭祖
寒食蹴球
寒食节的传说
介子推的故事
清明节
荡秋千
蹴鞠
扫墓
插柳
踏青
放风筝
植树节的来历
刘邦与清明节的传说
清明插柳的传说
人面桃花的传说
乌稔饭的传说
清明鸟传闻
清明诗话趣闻
端午节
端午节的别称
避五毒
挂艾草、菖蒲、胡蒜
赛龙舟
系五彩丝
粽子的发展史
满族端午节
水族端午节
纳西族端午节
傣族粽包节
藏族采花节
彝族都阳节
神仙坡节
彝族杨梅会
普米族转山会
粽子趣闻
粽子的传说
纪念屈原的传说
纪念伍子胥的传说
纪念孝女曹娥的传说
古越民族图腾祭的传说
端午节挂艾草的传说
六月六
六月六,洗晒节
六月六,洗象日
六月六,晾经节
六月六,虫王节
六月六,回娘家节
六月六,天贶节
六月六,鬼哭日
六月六,禾苗节
六月六,敬谷神
给猫狗洗浴
女子洗发、小儿沐浴
暴晒节的趣闻
苗族“赶歌节”
瑶族“半年”
藏族“响浪节”
布依族“六月六”
瑶族“晒衣节”
土族“花儿会”
长工和小姐的爱情传说
苗家神箭手的传说
盘古的传说
姑姑节的传说
降天书的传说
王羲之吃胡饼的传说
放河灯的传说
晒龙袍的传说
布依族六月六的传说
布依圣母生日的传说
布依族歌节的传说
翻经节的传说
猫狗生日的传说
布依族六月六吃粽子的传说
七夕节
七夕的别称
种生求子
穿针乞巧
拜织女
拜“床母”
贺牛生日
供奉“磨喝乐”
拜魁星
吃巧果
七娘会
七夕香桥会
妇女洗发、接露水
拜七姐神
染指甲
迎仙
结扎巧姑
七夕储水
种巧菜作巧花
南瓜棚下听悄悄话
白糖煮黄豆花生
拜谢七娘妈
牛郎织女的传说
晒书的传说
拜魁星的传说
七夕乞巧的传说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因七夕而丧命的南唐李煜
中元节
民间的“鬼节”
道教的“中元节”
佛教的“盂兰盆节”
送羊
行田
麻屋
挂锄、田旖
结鬼缘
施孤送孩
施食
抢包子
烧纸衣节
架桥
目连救母的传说
百姓联合杀死土豪劣绅的传说
中秋节
中秋月饼
祭月和赏月
赏月猜谜
兔儿爷
燃灯
观潮
月宫求子、诱月华
树中秋
拜月、吃芋头
石湖看串月
瓦罐烧醋
中秋炮
舞流星香球
青苗社
螃蟹爬月
铰月亮
点火把
搏状元饼
搏饼
摸丁东、蹈月
苗族的跳月
傣族的拜月
侗族的偷月亮菜
蒙古族的追月
藏族的寻月
赫哲族的祭月
德昂族的串月
高山族的观月
布依族习俗
彝族尝新节
白族渔潭会
仡佬族八月节
水族水年
高山族背篓会
畲族中秋歌节
瑶族舞火狗节
拜月的传说
傣族拜月的传说
苗族跳月的传说
嫦娥奔月
朱元璋起义与月饼
舞火龙的传说
吴刚伐桂
吃南瓜的传说
玉兔捣药的传说
玉兔入月宫
阿昌族煮饭喂狗的传说
郑成功“中秋会饼”的传说
牛渚玩月的传说
李世民与月饼
唐明皇游月宫的传说
仫佬族杀鸭子的传说
中秋吃芋头的传说
高山族托舞球的传说
重阳节
登高
佩茱萸簪菊花
饮菊花酒
吃重阳糕
放纸鹞
吃重阳糕的传说
桓景除魔的传说
孟嘉落帽的传说
陶渊明赏菊
吃蓬糕的传说
滕王阁重阳盛会
冤魂的祈求
寒衣节
烧寒衣
蔡莫烧纸的故事
孟姜女送寒衣的传说
下元节
焚“金银包”祭拜祖先亡灵
做糍粑
腊八节
吃腊八粥
特色腊八粥
腊八蒜
煮“五豆”
腊八崇冰
牧女乳糜救佛祖的传说
“杂米粥”的传说
八宝饭的传说
民工吃粥的传说
宝娃悔过的传说
朱元璋吃粥的传说
赤豆打鬼
岳家军吃粥的传说
煮五豆的传说
懒惰青年难过腊八的传说
祭灶节
祭灶汤、祭灶糖
扫尘
灶君吃灶糖的传说
张灶王的传说
阿凡提劈棺材的传说
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传说
郑性之的故事
张郎休妻
女不祭灶的传说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