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
《中国粮食结构与粮食安全:基于粮食流通贸易的视角》: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焦点问题之一。在全球粮食供需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在全球粮食危机发生后,反思粮食安全政策、客观评价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和前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重点关注粮食流通与贸易,试图去识别粮食流通与贸易环节的粮食不安全风险。研究发现:(1)我国“十一连增”主要来源于玉米产量提高,而口粮增加有限,并且中国粮食进口状况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从之前调剂余缺向大规模进口转变,探讨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需要关注粮食结构问题。(2)国际经验表明,在推进粮食安全战略中,粮食流通与粮食综合能力一样重要。反观国内粮食流通,在“北粮南运”的粮食格局中,粮食流通的多层级性、长距离性、跨省移库压力,决定了政府未来需要关注脆弱的中国粮食流通体系。(3)从粮食贸易来看,饲料粮全球贸易量大而且全年供应选择余地大,可以在肉、蛋、奶等方面调整,相反,国内口粮贸易伙伴集中,稻米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市场,并且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波动同步,中国口粮存在较大安全风险。而且中国粮食贸易依赖于海运市场,这意味粮食国际贸易通过海运无法实现国内粮食的快速通达,尤其是中国西部粮食调入地区。最后,中国在国际粮食贸易市场上还缺乏价格控制权,在避免充当国际市场搅局者情况下实现国内粮食稳定的能力尚需加强。
《土地储备、入市影响与集体建设用地未来路径》:通过梳理国内试点经验,对未来集体建设用地的统一流转模式进行了分期假设,提出了农村建设用地市场自我培育、城乡建设用地市场部分对接和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三个可能发展时期,并在划分土地储备前期手续、征地拆迁、供地筹备三个典型阶段的基础上剖析了不同时期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对土地储备各个阶段的可能影响。这里认为,土地储备会受到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的较大影响,特别是后期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完全建立将从根本上打破现行土地储备制度的运行基础,使土地储备供地能力萎缩,甚至导致现行供地体系的崩溃。据此,参考借鉴土地自由流转背景下的国外土地储备经验,调整了土地储备制度的目标、对象和内容,探索构建了全新的城乡土地储备制度设计:城乡土地储备制度将以保障土地管理目标的实现、支撑宏观经济调控的效率改善、平衡城乡建设、维护社会公平和促进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城市农村建设用地同时纳入储备范畴,实现实地和指标双重管理模式并配套完善的实施保障措施,以充分实现土地储备从城市土地“供给方”向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调控方”转变。
作者简介:
经济编辑部是书报资料中心下设的四大学术编辑部之一,它的主要工作是对国内外公开出版的近4000种报刊上的经济类、管理类文献进行不同层次的整理、加工、编辑,共出版18种经济类及17种管理类的期刊,范围涵盖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各个领域。经济学的经世济民、管理学的理性严谨,要求编辑工作不仅要“为人作嫁”,而且还要怀有淡泊名利和安贫乐道之心。我部的编辑大多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多年的从业经验、高水平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刊物质量保障的基础。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学逐渐成为整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显学”,管理学理论
内容简介:
《中国粮食结构与粮食安全:基于粮食流通贸易的视角》:本文重点从粮食结构、粮食流通与贸易环节等方面评估国内粮食安全状况。研究发现,当前所谓“十一连增”准确的说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总量实现了“十一连增”,而且是相对于粮食产量一个历史低点(2003年)粮食产量水平,主要来源于玉米产量提高,口粮增加有限,而且中国粮食进口状况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从之前调剂余缺向大规模进口转变;从粮食产品结构来看,口粮,尤其稻米,面临更大贸易风险;未来粮食不安全更多表现为粮食流通与贸易问题。因此,政府在重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同时应当更加关注粮食流通与贸易能力建设。
《土地储备、入市影响与集体建设用地未来路径》:未来集体建设用地的统一流转将经过农村建设用地市场自我培育、城乡建设用地市场部分对接和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三个可能发展时期。借鉴国外土地储备的经验,提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需构建全新城乡土地储备制度,引导土地储备从城市土地“供给方”向城乡建设用地市场“调控方”转变。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