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
如在大班“给种子排队”活动中,教师先让幼儿用黄豆和蚕豆(大小差不多)一个挨一个排,分别排5颗,比一比谁排的队伍长。接着,让幼儿用蚕豆和黄豆分别一个挨一个排列一样长的队伍,统计分别用了多少粒黄豆和蚕豆,比一比用的黄豆多还是蚕豆多。操作完后立即组织幼儿进行观察,幼儿很快发现“蚕豆大,蚕豆排的队伍长”“排一样长的队伍,蚕豆大,用的蚕豆少”。 五、幼儿心灵的倾听者 教师应作为幼儿探索的伙伴,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探索发现的过程。教师要变成孩子,作为幼儿的探究伙伴,与幼儿一起探索操作,相互交往,共同创造发现,与幼儿共享快乐。这可以缩短儿童与成人“两个世界”的距离,使孩子们觉得亲切、适意,从而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和精神心理。孩子们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增强对所从事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种环境气氛有益于激发幼儿的独立自主性,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减少对成人的依赖;激发幼儿的思维,激发他们积极的创造性活动。 当幼儿为花革浇水、给小动物添加饲料时,他们会自然地亲近、热爱这些生命;当幼儿看到新奇的事物、现象时,会自然地去感受它的美丽、严峻、恐怖、神奇和喜悦,去关注事物的联系、发展与变化,进一步去思考为什么、怎么办,去大胆地求证事物的发生与后果。 这就需要教师满足幼儿需要、积极创设有利于激发幼儿兴趣的环境,促使幼儿主动活动。教师仅仅是引导者,幼儿的发展是在自身内部进行的,幼儿借助自身的潜力,主动活动着、发展着。内部因素是幼儿发展的动力,只有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内部动机,才能实现幼儿自身的全面发展。 六、幼儿学习的合作者 教师作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合作者,要经常和幼儿一起探讨和解决问题。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是一个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有以下特点:以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为前提,有利于幼儿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激发;问题既是幼儿未知的,又要符合幼儿的已有经验,从而使幼儿感兴趣和有能力地进行探索;问题的答案和解决方法不是唯一的,以锻炼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自己能够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那些看起来很天真的问题,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为重要。许多简单的问题开辟了科学发现的历史。幼儿是科学活动的主体,由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建立模型,对幼儿的成长更具内在和直接的意义。要注意保持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其探究、好奇、无拘无束、打破常规等宝贵的心理品质;避免对幼儿思维、想象、探究、好奇等方面的控制或束缚,使幼儿对外界事物保持无限的兴趣和高度的灵敏性,愿意提出问题。
内容简介:
区域活动教学中,老师们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是:孩子们常常作出不同寻常的举动,发出稀奇古怪的提问,老师们有时候却无计可施,无言以对。
这是一本老师们自己搜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图书,基本上涵盖了区域活动中的各个方面。新教师可作教学参考,老教师可验证并提升以往的教学经验。
目录:
前言
理论篇
第一章 幼儿园科学区活动的教育价值
一、促进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二、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
三、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和坚持性
四、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培养幼儿的前书写能力
六、培养幼儿自我计划、自我控制的能力
第二章 教师在科学区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一、幼儿活动的观察者
二、环境材料的提供者
三、探究奥秘的激发者
四、探索活动的记录者
五、幼儿心灵的倾听者
六、幼儿学习的合作者
七、幼儿成长发展的反思者
八、积极探究的支持者
实践篇
第三章 不同年龄班自然科学区的材料配置
一、小班
二、中班
三、大班
第四章 各年龄班幼儿行为问题百问必答
小班
一、兴趣与习惯
1.幼儿把刚种好的种子挖出来怎么办?
2.幼儿常用手捞鱼缸里的鱼看怎么办?
3.幼儿误食观察物怎么办?
4.幼儿不喜欢动物,伤害动物怎么办?
5.幼儿在种植时偷偷地把种子藏起来怎么办?
6.幼儿不喜欢参与种植怎么办?
7.幼儿在发现昆虫洞后喜欢向洞里灌水、填土或塞杂物怎么办?
8.幼儿喜欢挪动或干脆拿起观察区中的物品怎么办?
9.幼儿在下雨、下雪天偷尝雨雪怎么办?
10.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过于兴奋怎么办?
11.幼儿喜欢用手掐、揪植物的叶子,看它有没有流血怎么办?
12.幼儿常常用小棍把仙人掌刺弄掉怎么办?
13.幼儿用小棍捅乌龟的头或四肢怎么办?
14.幼儿不按照教师的提示方式进行观察怎么办?
15.幼儿总想抠花盆里的锯末、土、海绵一类的辅料怎么办?
16.幼儿在参与认知活动时喜欢掰碎、揉捏手中的材料怎么办?
17.幼儿总爱敲击鱼缸怎么办?
18.幼儿户外活动时爱玩“吊死鬼”(一种虫子)怎么办?
19.幼儿总对着小动物叫怎么办?
20.幼儿时常会模仿生活中的情节,用剪子给小动物剪毛怎么办?
21.幼儿向草地里小便,说是给小草喝水怎么办?
22.幼儿不喜欢自然角怎么办?
23.幼儿很少问自然科学的问题怎么办?
……
中班
大班
第五章 科学区幼儿百问必答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