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治(故城附十二则)
金陵述名
南京古称金陵(清江宁府治),为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盖进退吴楚之间(本刘昭《郡国志注》)。《太平寰宇记》言:“楚武王灭越,置金陵邑0”以《史记.越世家》“楚威王大败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之言证之,则《寰宇记》之言为可信(《吴志注》引《江表传》张纭言“金陵,楚武王所置邑”,当为“威王,,之误)。故知战国时属楚(《随园随笔》引《九域志》云:“始皇埋金建业,故名金陵。此谓始于秦,待考。”)秦始皇灭楚,三十六年,改金陵为秣陵(在旧江宁县东南,秣陵桥东北)。唐武德三年,改归化名金陵。杨吴因唐置上元,为金陵府治。明为应天府,亦名南京。清初改江宁府,仍辖上元、江宁二县。民国二年,废府设江宁县,隶金陵道(治江宁)。十六年,废金陵道,县直隶省政府。
上元、江宁二县沿革
金陵在六朝时,城中设秣陵、建业二县分治。而江宁在江宁镇。隋并为江宁一县。唐初因旧秣陵、建业二县治改名归化,又名金陵,又名白下,嗣复名江宁,至肃宗改江宁为上元。杨吴时因之为金陵府治。南唐分置江宁,并为江宁府治。自是上元、江宁二县不废,以迄于清末。而江宁之名,较古于上元也。民国初元,废首县,改江宁府为南京府。二年废府,设江宁县。十六年,南京建为首都,设南京市,直隶国府。方议市县分治,而江宁迁治于郭外之说,甚嚣尘上矣。
南京城
金陵旧城,宋元因杨吴所筑跨秦淮南北,周回二十里,南近聚宝山。明初建都,升为应天府,乃益扩而大之,东连钟山,西据石头,南阻长干,北带后湖,内则皇城(名内城)奠焉。凡周九十有六里,有门十三(建于洪武二年九月,成于六年八月)。惟南门、水西、大西三门,因宋元之旧,更其名日聚宝、三山、石城。自旧东门处截濠为城,沿淮水北开拓八里,增建南出门二,日通济,日正阳(一名洪武)。自正阳以东而北,建东出门一,日朝阳。自钟山之麓,由龙广山围绕而西抵覆舟山,建北出门一,日太平。又西据覆舟山、鸡鸣山(即鸡笼山),缘湖水以北至直渎山而西八里,建北出门二,日神策,日金川。北绕庐龙山于内,雉堞东西相向,建门二,日钟阜,日仪凤。自仪凤迤逦而南建门二,日定淮,日清凉(即清江),以接旧西门焉。外垣则倍之,凡周一百八十里,有十八门。东面之门凡六,日姚坊,日仙鹤,日麒麟,曰沧波,曰高桥,曰双桥。南面之门凡六,曰--上方,日夹冈,日凤台,日驯象,日大安德,日小安德。西面之门凡二,日石城关,日江东。北面之门凡四,日外金川,日佛宁,日上元,日观音(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三年四月,置京师外郭十五门无石城关、外金川二门,安德仅一门。又《明史·地志》,建门十有六,无凤台及外金川)。清初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因明外城为府城,惟闭清凉、钟阜、定淮、金川四门,而洪武、三山等门无改。又因明旧皇城为驻防城,仅于西一面重造。起太平门沿旧皇城墙基至通济门止,开二门以通出入,为满洲官兵屯驻之地。光复后,旗人星散,城郭为墟,城垣砖甓,拍卖盗取。所存者,惟午朝门及西华门二处城券而已。
案明季金川、钟阜、仪凤门塞,清初神策、清凉门亦闭。顺治问总兵梁化凤开神策门歼海寇,因改名得胜门,同时他将开仪风门出。迄今二门开,金川、钟阜、清凉仍塞。定淮门道光中塞。光绪末,端匀斋制府建宁省铁路,轨线由下关贯金川门直达中正街,故金川复开。
……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珍稀文献:新京备乘》民国南京地方志。辑者陈乃勋于民国十八年(1929)“授代第三专税局务”。此时他虽年已六十,然“忆昔山川登眺,每眈康乐清游,杯酒纵横,未除元龙豪气。抚白马红羊之劫,感慨沧田;访龙蟠虎踞之遗,欷歔故垒。漫为札记,藏诸巾箱”。后来他将书稿示其姻亲杜福垄,杜氏为之而补缀亡佚,“复发其旧所藏书相与考订”,“裒然成帙”,于民国二十一年由清秘阁南京分店铅印,民国二十三年重印。杜福堃编著的《新京备乘: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珍稀文献》内容专以金陵为限,除历史记述外,上限始于明清之交,下限迄于民国十九年(1930)。
凡3卷。上卷11门,收录城治(附故城)、山水、古迹、名胜、园第、祠宇、寺观、陵墓、公廨、街坊(附桥)、井泉共253条;中卷4门,收录建置、政闻(附官制)、掌故、人物共60条;下卷7门,收录艺文、金石、名人轶事、风俗(附游观)、灾劫、物产、杂摭共104条。《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珍稀文献:新京备乘》资料采摭繁富,纪述精详,堪称100年前南京古迹遗存的全真记录。《掌故》一门还收录了一些稀见的太平天国史料,如《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始末》、《讨满清诏》、《祭明太相寝陵文》、《太平天国政教一斑》、《钱江兴王策》、《石达开复曾国藩书》、《李秀成招降赵景贤文》、《李秀成谕李昭寿文》、《苏州王畹上忠王取上海策》等,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颇多裨益。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