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
三、改革开放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个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改革是我们党致力于发展生产力的重大决策。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和先进性的本质,决定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本质上是一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不过,社会主义制度同世界上一切社会制度一样,有一个产生、发展、从不完善不成熟到逐步完善逐步成熟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时间不长,,尚处于不完善不成熟阶段,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阶段,生产力固然还没有充足发展,但毕竟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有了长足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制度,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体制,就逐渐显示出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种种弊端和缺陷。这种不适应的表现,就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某些限制的作用,甚至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要克服这种不适应状况,就必须实行改革。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换言之,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同志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江泽民同志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本来,改革与革命,无论在性质、目标、任务上,还是在实现途径和方式上,都是根本不同的。为什么他们认为当代中国的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呢?首先是因为,当代中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从历史上看,任何真正的革命包括社会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等,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反之,任何具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功能的改革也都具有革命的性质。其次是因为,改革已经引起和正在引起社会变革向纵深发展。这场“全面改革”不仅涉及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方面,而且涉及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它的影响不亚于以往任何一次革命。再其次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下,中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地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第一次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党在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上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这可以称为第二次革命或新的革命。这两次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改造中国伟大工程的两个阶段,第一次革命是第二次革命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次革命是第一次革命的发展和深化,两次革命的共同的本质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没有改革,就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前进;没有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不可能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进行。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1994年,江泽民同志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思想。这是指导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方针。
开放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对外开放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因而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产业革命以后,形成了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和交换的扩大,不断地冲破地域的局限,把世界各民族推向不可分割的联系和交往之中。二战以后,经济全球化的潮流逐步出现,国际贸易迅速增长,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发展,形成了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世界经济的开放性不断巩固和发展,经济资源大量地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地全面地流动,各国经济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日益密切。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对外开放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固有特征。实行对外开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更好地发展。二是有利于解决资金不足的矛盾,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
内容简介:
本书适用于拟任检察官资格培训。考虑到这一培训的对象一般是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具有一定法学理论知识的人员,在教材内容上,对于司法考试已经涉及到的学科,本书只就其中的一些重点内容及司法实践中的常见疑难问题进行阐述,没有照顾有关法学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同时,为突出检察实务的特点,本书重点对有关的检察业务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讲解。
目录:
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检察队伍整体素质(代序)
第一部分 政治理论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概述
第二节 邓小平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 邓小平的民主法制思想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述
第二节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三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四节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五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检察工作
第二部分 法学理论
第三章 刑法
第一节 刑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犯罪及其构成
第三节 犯罪的认定
第四节 刑罚及其适用
第五节 刑法分则中常见犯罪的认定
第四章 刑事诉讼法
第一节 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司法运用
第二节 刑事强制措施及其适用
第三节 刑事诉讼程序
第四节 刑事证据与证明
第五章 民事法律制度
第一节 民事法概述
第二节 民法基本制度
第三节 合同法
第四节 商法
第五节 民事诉讼法律制度与仲裁
第六章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
第二节 行政法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行政诉讼法
第三部分 检察实务
第七章 检察官制度
第一节 检察官制度概述
第二节 检察官的选任
第三节 检察官的考核、培训、晋升
第四节 检察官的奖惩
第五节 检察官的职务保障制度
第八章 检察官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
第一节 检察官职业道德概述
第二节 检察官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
第三节 检察官职业纪律
第九章 直接受理案件的立案与侦查
第一节 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案件的立案
第二节 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
第十章 刑事立案监督与侦查监督
第一节 刑事立案监督
第二节 侦查监督
第三节 审查批准逮捕和决定逮捕
第十一章 公诉与刑事审判监督
第一节 公诉案件的审查处理
第二节 出庭公诉
第三节 刑事抗诉
第四节 刑事审判监督
第十二章 刑罚执行监督
第一节 刑罚执行监督概述
第二节 对死刑执行情况的监督
第三节 对监管机关执行刑罚的监督
第四节 对减刑、假释、保外就医情况的监督
第五节 对看守所执法活动的监督
第十三章 民事行政检察监督
第一节 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概述
第二节 民事行政案件的抗诉条件
第三节 民事行政案件的抗诉程序
第四节 民事行政公诉探讨
第十四章 预防职务犯罪
第一节 预防职务犯罪概述
第二节 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机制
后记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