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方文化史·镇江卷

售价 降价通知
市场价 ¥149.12
会员等级价格
  • 上架时间
    2022-04-17
  • 累积评价0人评价

  • 累计销量

  • 赠送积分106

  • 数量
    减少数量 增加数量   有货
平台自营
商家名称:
标准查询网
客服邮件:
2591325828@qq.com
客服电话:
010-62993931
在线客服:
QQ

扫一扫,手机访问微商城

推荐精品

同类品牌

最近上新

  • 商品名称:江苏地方文化史·镇江卷
  • 商品编号:13055462
  • 品牌:
  • 上架时间:2022-04-17
精彩书摘:

江苏因滨海拥江跨淮的优越自然条件、悠久持续的历史开发进程、多次南北移民与文化融合以及崇文重教的地域优良传统等,培育出瑰丽多样的地方文化,自古有“鱼米之乡”“锦绣江南”之美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套“江苏地方文化史”丛书共13部,分别以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13个设区市行政区划为范围,系统反映了全省各市地方文化发展历程和特色文化成就,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以不同城市为中心的地域文化的丰厚内涵和各自特质。当然,仅从各个区域角度进行文化的展现,对于理解江苏文化的总体面貌似乎有管中窥豹之憾,为此,有必要从江苏历史文化整体发展的历时性、空间性和结构性层面,分析揭示江苏地方文化的运动过程、主要创造和多样共生的特色及其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持续发展高峰迭起

“江苏省”这一称谓的正式出现是在清康熙六年(1667),至今不过352年,但是以今天的省域为空间基础,回溯其开发历史,则可以说,江苏省和中国所有省区一样,其地方文化有万年以上的发展过程和文化创造,取得了辉煌文化成就。

距今10000—5500年间,江苏淮河流域产生了顺山集文化、龙虬庄文化、青莲岗文化,宁镇区域有北阴阳营文化、薛城文化,环太湖地区有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在太湖流域,崧泽文化时期已经开始了文明化的进程,稍后,南起太湖一带、北至淮河一线分布着良渚文化,而良渚文化恰恰是太湖流域史前文明的典型代表。淮河以北则先后有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从考古资料看,此时江苏地域文化北接鲁、南连浙的特征较为明显。

夏、商时(前21世纪—前11世纪),江苏境内长江以北地区分布有岳石文化,太湖平原有马桥文化,宁镇地域有点将台—湖熟文化,西周时代(前11世纪—前771)的吴文化正是在点将台—湖熟文化基础上逐渐形成。这三大文化圈中,岳石文化源自今山东,属“东夷”文化,进入商代后受中原商文化强烈影响。西周有东夷中的徐夷建立的徐国崛起于淮北,为此,西周江苏黄淮地区的文化可视之为“徐—淮夷文化圈”。

春秋(前770—前476)时期,今苏南和苏中是吴文化中心。春秋晚期吴国强盛,把统治地域从苏中推及淮北。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越国迁都到吴国都城,进一步推动了先秦吴、越文化的融合,故历史上有吴、越同声共气一说。公元前334年,越国又被楚国所灭,楚文化全面进入今江苏,使江苏成为长江流域楚文化的最后重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专制集权统一王朝,推行郡县制,今江苏江北之地为泗水、东海和琅琊郡地,江南为会稽郡和鄣郡地。但只有会稽郡郡治(今苏州)设于今江苏境内,说明苏州继承了原越国都城名称和行政区遗产。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反秦力量纷起。陈胜、吴广失败后,江苏地区起义军成为灭秦的主力,下相(今宿迁)人项羽消灭秦军主力,攻入关中,灭亡秦朝,之后大封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又拥立楚怀王,定都彭城(今徐州)。丰(今属徐州)人刘邦最早攻入秦都咸阳,“约法三章”,受封汉王。之后楚汉相争,刘邦打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西汉郡、国并行,江苏设有吴、楚等封国及会稽郡等。楚国都彭城,吴国都广陵(今扬州)。西汉一度封泗水国,立都于今宿迁境内。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中灭吴国,在今扬州另封江都国。汉武帝时,削弱诸侯王势力,一度改江都国为广陵郡,后再改封为广陵国。秦汉时江苏地区的民族融合基本完成,江苏各地域文化已是汉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今徐州为中心的楚汉文化是江苏境内最显赫的文化。东汉末年,发生黄巾军起义,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出现诸侯割据局面。今江苏境内出现秦以后第一个国家政治中心——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使原本默默无闻的“秣陵”(今南京)一跃而成为江南中心城市。“金陵文化”从原生的吴文化系统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都城文化体系,开始拥有全国性地位。西晋末年,中原战乱,“衣冠南渡”,北方精英和大量人口大规模南迁,人口迁徙还带来北方先进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大量北方移民到达江苏沿江地带,影响了江苏境内中古时代语言板块的重构,初步形成了江淮语和吴语两大语言体系。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均以今南京作为都城,时间长达近350年。对整个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南北分裂时期,但从汉、唐之际的文化变迁而言,这又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特殊时代。中国当代几乎所有的著名学者都承认,六朝文化成就非凡,在哲学、文学、史学、书法、绘画、建筑、技艺、雕塑、科学、宗教等各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创新成果,影响所及,遍于东亚地区。

隋代统一后推行郡县制,今苏北境内设东海郡(治朐山,今连云港)、下邳郡(治宿豫,今宿迁)、彭城郡(治彭城,今徐州)、毗陵郡(治晋陵,今常州)、吴郡(治吴县,今苏州)。此时中国整体格局的最大变化是南中国经过以南京为中心、以今苏南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区域为基础的300多年引领和发展,经济水平已大幅提高。隋朝为加强都城(大兴城,在今西安,另有东都洛阳)与东南区域的联系,开挖了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的大运河。大运河的部分重要河段是在公元前486年前后由吴国开挖,如邗沟、江南吴古故水道等。直到今天,中国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仍以江苏最为丰富。大运河促进了今江苏境内南北文化的沟通,形成从苏州、常州、润州(今镇江)经扬州、楚州(今淮安),再由淮河到泗州(城址位于今盱眙境内)的运河城市带,改变了过去以单个城市为核心的散点状城市文化格局,深度推动了运河沿线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唐代时苏北属河南道,苏中属淮南道,苏南属江南东道。以扬州为中心的“淮扬文化”崛起是此时江苏文化发展的重要成就。隋唐时扬州不仅是东南商业重镇,也是对外开放重要口岸。扬州高僧鉴真于天宝十二年(753)成功东渡日本,被尊为“日本律宗太祖”。唐末到五代十国,先后有杨吴(都今扬州)和南唐(都今南京)立国在今江苏,无锡以南由建都杭州的吴越国占据。扬州作为杨吴国都时,是历史上扬州政治地位最高和政治统治范围最广时期,南京也因先后成为杨吴西都和南唐国都而复兴。

北宋时江苏分属两浙路、江南东路、淮南路、京东西路和京东东路。南宋时江苏中南部属两浙西路、江南东路和淮南东路,淮河以北属金朝山东西路和山东东路。北宋在今南京设江宁府,也是江南东路治所,这与当时杭州的地位一样,杭州是两浙路治所在。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北方人口大量南下,传统吴文化重地苏州成为南方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出现“苏湖熟,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两宋时期是江南文化在全国占据中心地位的关键时期,圩田及精细农业发达,土地开发达到新水平,各种农业器具进入不同生产环节。纺织业、陶瓷业、造船业、建筑业、漆器业、玉石业、雕版印刷业、金属工艺业、食品加工业、外贸业等也有新的发展,沿大运河城市、沿江城市、沿海城市的工商业比较发达,城市人口增多,集镇大量出现。

元朝定都北京(元大都),为方便漕运,将徐州以北的大运河改道,形成今天“京杭大运河”格局。大运河的重修,既加强了江南在全国的经济中心地位,也奠定了江北运河沿线在全国的枢纽地位,造就了当时江苏运河城市的共同繁荣。同时,元朝施行海运,海港城市以平江府(今苏州)刘家港最为重要。至正二年(1342)在太仓设立庆元市舶分司,刘家港成为商贸云集的港口城市,号称“六国码头”。

公元1368年,朱元璋以南京为中心,建立明朝。这是江苏土地上首次出现统一国家的都城,也是以江苏为中心首次建立起覆盖全国的政治辖域的重要历史时期。明朝设立以南京为中心的中央直隶行政区,成祖迁都北京后,改称为南直隶,大约包括今江苏、上海、安徽。以南京、苏州、杭州、扬州、徽州等城市为中心,形成以教育、航海、出版、宗教、戏曲、工艺、科举、书画、园林、陶瓷、茶饮、漆木、玉石、织绣、园林等为要素的“江南文化圈”,代表中国当时文化高峰,影响到清代及当代。最高学府南京国子监规模宏大,永乐时(1403—1424)有监生近万,还招收高丽、日本等国留学生,并主持编纂中国古代最大类书《永乐大典》。乡试场所“贡院”,是中国古代最大科举考场。永乐时建成的大报恩寺,是当时南京三大佛寺之首,在此雕成佛学集成《永乐南藏》,直到清中期还承担着全国大多数佛寺印经任务。大报恩寺琉璃塔被西方人誉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明代以南京为基地,以刘家港为起锚港,开创“郑和七下西洋”壮举,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推向巅峰。今天,南京明孝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城墙以及郑和下西洋遗迹进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都表明明代江苏的文化创造具有世界性地位。

清朝定鼎北京,认识到“南京为江南根本之地,绾毂十省,应设镇守文武大臣”,顺治二年(1645)废南直隶改设江南省,应天府改称江宁府。顺治四年(1647),设统辖江南、江西、河南三省的总督,建督署于江宁(旧址在今南京总统府内)。后划出河南省,改为统江南、江西二省的两江总督。康熙六年(1667)又分江南省为江苏和安徽两省,此为江苏独立成省之始。

明清江苏文化发达,出现文学上的吴江派、虞山诗派、云间词派、娄东派、苏州派、阳羡词派、常州词派(阳湖派)等;思想学术上的东林党人、泰州学派、扬州学派、吴学、常州学派等;艺术上的吴门画派、常州画派、虞山画派等。江宁、苏州以及常州、常熟、宜兴、无锡、吴江、松江、江阴等地,在教育、印刷、藏书、科举、文学、书画、学术、织绣、园林等方面都有突出成就和广泛影响。扬州和淮安也进入古代文化最后辉煌期。扬州是全国最重要的食盐集散地,加之突出的漕运地位,促进了商业、交通、消费服务业乃至文化兴旺。淮安因黄河、淮河和运河交汇而地位极重要,漕运总督长期驻此,清朝时南河总督也驻此地。淮安与扬州、苏州、杭州合称为运河四大都市,得“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誉,产生了吴承恩与《西游记》以及河下医派等诸多文化成就,刘鹗、罗振玉等学问大家也在淮安生活过。

以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为标志,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结构松动,新型经济结构开始形成,江苏一批城市开启从传统向现代的变革历程。如无锡本是大运河畔重要米市,晚清民国时,无锡一批人士在上海获得近代实业经验,回无锡创办民族工商企业,推动无锡在近代的崛起。南通从1896年开始,由状元张謇主导,开启产业、城市与区域社会及文化等各方面的近代化历程,使南通赢得“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誉。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在苏南建立近代军事工业,开近代工业化先河。1865年,李鸿章将苏州洋炮局迁往南京,改称金陵制造局,是南京最早的近代工业企业。江苏境内尤其是沪宁铁路修筑及其基础设施强化,形成以江南大运河及沪宁铁路沿线为主的产业集聚轴。近代工商业,尤其是纺织业逐步沿要道扩散,苏南原有经济文化优势与新型交通和产业成功结合,推动江南区域新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民国时期,江苏作为国家中心所在,文化方面获得了相当发展。一是旧式的儒释道思想被突破,西方文化思潮兴起,但也有人坚持传统儒学,或致力于复兴佛学,呈现思想多元特征;二是现代科学获得突出成就,涌现出一批科学家名人,如地质学家丁文江、语言学家赵元任、医学家丁甘仁、史学家顾颉刚和钱穆、植物学家秦仁昌、物理学家周培源、数学家华罗庚、化学家黄鸣龙、桥梁学家茅以升、地理学家张相文等;三是教育基本完成现代转型,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体系大体建立,尤其是大学教育名列前茅;四是美术事业在全国继续占有重要地位,书法家李瑞清1902年在两江师范学堂首开图画手工科,开始中国新艺术教育,培养了胡小石、吕凤子等大师。出版业、图书馆业、医药卫生事业、电影业、音乐事业、翻译事业、宗教事业、文物博物馆事业、园林景观业等文化领域也取得许多进展。

此时也是江苏革命文化诞生和成长的重要时期,涌现了周恩来、瞿秋白、张闻天、恽代英、张太雷、秦邦宪等一批优秀儿女,还有数以万计的革命烈士为反抗侵略、人民解放和国家新生而在江苏土地上奋斗和牺牲,以鲜血铸造伟大民族精神。“周恩来精神”“铁军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淮海战役精神”等,已经成为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宝贵文化财富,成为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源泉。


二鱼米之乡锦绣江南

江苏地处东部,水网密布,湖泊众多,平原辽阔,物产丰饶。海岸线长954千米,长江横穿东西,大运河纵贯南北。有淮、沂、沭、泗、秦淮河等大小河流2900多条,有湖泊290多个。全国五大淡水湖,江苏得其二:太湖2250平方千米,居第三;洪泽湖2069平方千米,居第四。平原、水域面积分别占69%和17%,居全国首位。在中国,同时拥有大海、大江、大河、大湖、大运河、大平原的省份唯有江苏。淮河是我国南北分界线,长江犹如一道天然界线,将江苏划分为南北两大地域。长江在省内的支流多半在苏南,主要有秦淮河、黄浦江和娄江等,流经地区多为肥沃平原,加上温暖湿润气候,为鱼米之乡的出现奠定自然基础。可见,江苏地方文化有着强烈的“水文化”特质。

流经江苏的淮河和长江,把全省划分成苏北(淮北平原)、苏中(江淮平原)和苏南(宁镇丘陵和太湖平原)三大区域。苏北平原属侵蚀平原,地势舒展,盛产小麦、杂粮、棉花,北方风情浓厚;苏中平原地势低洼,呈浅碟形,多沼泽,宜稻麦;宁镇丘陵沿江分布,农业水旱作均合适;太湖平原以太湖为中心,又称江南平原,是传统的农副业丰产之地。江苏先民善于利用自然条件,以勤劳智慧创造出优越的物质文化。

江苏在新石器时代就成为重要的水稻产区。泗洪韩井遗址发现距今8000多年的水稻田遗迹,是已知世界最早稻作遗迹;苏州草鞋山遗址和昆山绰墩遗址也发现距今6000多年的水稻田遗址,证明江苏种植水稻历史久远。西晋时中原士民南下,使南方耕作技术与北方技术结合,培育出优良农作物品种,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率。隋唐时大江南北耕作农具和耕作技术有显著改进和提高,唐末吴郡甫里(今苏州甪直)人陆龟蒙的《耒耜经》作了总结。宋代江南已用龙骨车引水灌溉稻田,江南江北都掌握稻、麦两熟技术。明代,江苏产生两部理论和实践价值都很高的农业专著:嘉靖时溧阳人马一龙《农说》,详尽总结水稻耕作技术;明末上海人徐光启《农政全书》,分析田制、开垦、水利、农具、树艺等问题,尤其对植棉技术作了全面介绍。康熙时,苏州织造李煦试种并推广双季稻,使土地单位面积产量成倍提高。明清时重要海外作物品种被引入江苏,如番薯、花生等,太湖地区成为中国第一产粮大区。

江苏饮食文化注重“色香味意形养”。按照烹饪技艺,江苏风味菜肴一般分为淮扬、苏锡、金陵和徐海四宗。淮扬风味主脉在扬州及镇江、淮安地区,属全国四大风味之一,炖、烧、炒均见功夫,咸、甜适度,是江苏菜代表。从都市通衢店堂到水乡市镇摊点,各种精致小吃丰富多彩。江苏调味品以镇江香醋最负时誉,酒文化历史则可上溯到四五千年前,徐州、扬州、淮安有汉代酒器考古实物。宿迁是最重要的白酒产地之一,“三沟一河”指汤沟酒、双沟酒、高沟酒、洋河酒,产品味醇、绵甜、净爽,成为江淮浓香型白酒代表。江苏茶叶种类多、品质优,早在唐代就有阳羡(今宜兴)贡茶。明清时吴县(今苏州吴江)洞庭碧螺春茶,汤色碧澄,芳香沁人,列为绿茶极品,南京雨花茶也是名茶中的佼佼者。

江苏纺织文化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苏州草鞋山遗址出土3块葛布残片,被认为是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久的纺织品实物之一。丝织业是江苏在秦汉时发达的手工业品种,六朝江南以出产麻葛织品著称。刘裕灭后秦,将长安“百工”迁至建康(今南京),设“锦署”,江南丝织业发展壮大。唐代江浙丝织品远销海外,深受欢迎。宋代以来,苏州苏绣和缂丝驰名天下,苏绣是四大名绣之一,缂丝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明代江南成为丝织业中心,苏州宋锦、南京云锦和四川蜀锦并称三大名锦。清康煕至嘉庆时,南京织造业在全国首屈一指,被称为云锦之乡。清代在江南设立三个织造局,江宁和苏州织造在江苏。元代江苏棉纺织业发展迅速,清代常熟、嘉定与松江并称三大棉纺业中心。明清时松江、南通土布出口海外,因松江、南通明代属南京(南直隶),故其布在海外被称为“南京布”。

江苏是中国境内较早出现陶器的手工业地区之一,在溧水神仙洞曾发现万年前陶片。夏商时期苏南地区流行几何印纹陶。西周到春秋,吴国受越国影响烧造原始瓷。六朝时宜兴烧制青瓷;宋代开始专攻陶器;到明清时期,造型丰富的紫砂陶闻名于世,其上镌刻诗、文、书、画,艺术品位和文化价值攀升,赢得“名器名陶,天下无类”的美称,宜兴成为中国陶都。

江苏金属冶炼和铸造成就也很突出。青铜时代就以出产铜、锡、铅闻名,先秦时徐国和吴国拥有先进青铜铸造技术。苏南青铜器形状及纹饰有浓厚吴文化特色,被称为“吴冶”。江苏是中国冶铁技术发源地之一,六合程桥春秋晚期吴墓出土生铁。近年镇江也发现吴国冶铸遗址。南朝建康人谢平、黄文庆用“杂炼生鍒”法炼出铁剑,被称为“中国绝手”。唐代扬州金银器和铜器声名显著,尤其是扬州铜镜,因工艺精湛而受到青睐,赢得许多诗人的称赞。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黑石”号唐代沉船上有扬州江心镜,表明当时扬州铜镜行销海外。明嘉靖时,江苏人发明的炼钢新技术被广泛运用,声名鹊起,被称为“苏钢”。

扬州是漆器重要产地,汉代以做工精巧、纹样优美、色彩绚丽而闻名。明清时扬州成为全国漆器制作中心,作品曾于1910年获国际博览会金奖,技艺超群,名闻海内外。

江苏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南京、太湖流域、苏北等地各有特色。六朝、五代十国、明代、民国时期,因其政治和文化中心乃至经济中心地位,出现建筑创新高峰,成为不少建筑要素和样式的传播之源。江苏以古典园林建筑艺术而名传中外,苏州、无锡、扬州、南京、常州等地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它们巧妙运用对比、衬托、尺度、层次、对景、借景和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等技巧,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然风光,创造了包容建筑美、自然美、人文美在内的“城市山林”“居闹市而近自然”的理想空间,反映了江南高度居住文明,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古典园林在建筑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方面的特征。其中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充分体现中国造园艺术的民族特色和水平,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苏州城内园林曾多达270余处,留存至今的有40多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艺圃、耦园、沧浪亭、狮子林和退思园等作为经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苏州香山帮匠人技艺高超,如明代蒯祥在北京参加皇宫设计建造,官至工部侍郎。苏州能工巧匠用紫檀、酸枝、杞梓、花梨等外来木材制作明式家具,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

发达的水系推动江苏水运水利及海上航行事业,包括大运河的开凿和发达的造船业,使江苏成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重地。孙吴船队首航辽东、夷洲(今中国台湾);南朝通使百济(今韩国);唐代扬州成为首屈一指国际港城;高僧鉴真由张家港黄泗浦东渡日本;如东掘港成为日本遣唐使停驻地;宋代江阴设市舶司;元代刘家港成为重要海港;明代郑和从南京和太仓出发,七次远航西亚乃至非洲……相关文化遗存近年大多获考古发现而闻名海内外。总之,江苏作为中国的著名“水乡”,先民们以水为田、以水为道、以水为景、以水为美,许多江南城市、集镇、村舍都依河而建,形成了“江南利于舟”“人家尽枕河”的别样风貌。水是江苏人的生活和生产依托,也造就了“水乡江苏”“锦绣江南”的典型文化特征。





作者简介:

潘法强,男,江苏宜兴人,1962年6月生。现任镇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镇江市社科院院长,镇江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内容简介:

本书为江苏文脉工程江苏地方史研究篇系列一种,书稿内容主要是对镇江历史文化的回顾和再梳理。本书共十七章,近55万字,分上下两篇,分别从纵向历史维度和横向领域维度,全面审视了镇江悠久文化历史及其成因与价值。在历史方面,书稿从旧石器时期的人类遗迹与新石器时期的镇江先民说起,到秦汉文化发展期、唐宋文化繁荣以及新民主改革时期的文化激荡,跨度宏远。在领域方面,书稿从镇江园林文化、教育与科技、文学以及民俗与对外交流着手,详细说明镇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形成的文化特质与传统。本书对镇江地域内历史上和今天的人文思想脉络进行了清晰的再现,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目录:

绪论

一镇江自然地理与政区沿革

二镇江文化的发展脉络

三镇江文化的特色

四镇江文化的历史成因和价值上编镇江文化的历史轨迹

第一章远古人类的足迹

第一节旧石器时代镇江人类遗迹

第二节新石器时代的镇江先民第二章文化成型期

第一节镇江的先吴文化

第二节镇江的吴文化

第三节星罗棋布的吴文化遗存第三章文化发展期(秦汉)

第一节秦始皇在镇江的遗迹

第二节西汉郡国并存制下的镇江

第三节东汉末孙氏在镇江的经略第四章文化勃兴期(六朝)

第一节孙吴立国后镇江地区的大规模建设

第二节永嘉南渡与士庶名流综萃

第三节刘宋多项政策推动镇江文化勃兴

第四节茅山道教文化兴盛

第五节齐梁陈文学对镇江文化的影响

第六节齐梁帝陵石刻第五章文化繁荣期(隋至元)

第一节江南运河的开凿与镇江城市功能嬗变

第二节隋唐五代镇江文化的发展与兴盛

第三节唐代艺术表现中的镇江

第四节北宋的教育科技与文学

第五节建炎南渡与反映抗金斗争的文学

第六节元代镇江文化的发展第六章文化转型期 (明至清中期)

第一节明初镇江文化的转型

第二节康乾盛世与镇江文化转型的完成

第三节文献著述与刻书藏书第七章文化激荡期(1842—1949)

第一节西方宗教文化元素的输入

第二节英租界的设立与西方文明的冲击

第三节中外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第四节民国省会镇江新闻传媒业的兴盛

第五节辛亥革命对镇江文化的影响

第六节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第七节抗战遗址和抗战文学下编镇江文化的历史风貌

第八章山水与园林文化

第一节山水文化

第二节园林文化

第三节精美古村镇

第四节镇江山水与《园冶》第九章教育与科举

第一节镇江教育的源头

第二节书院、科举与镇江教育

第三节西学传播与镇江近代教育

第四节毁家兴学的镇江贤达第十章学术与科技

第一节古代镇江著名学者的学术成就

第二节近现代镇江著名学者的学术成就

第三节星光闪耀的科技巨匠第十一章镇江文学

第一节诗词

第二节小说

第三节民间文学

第四节刘勰与《文心雕龙》

第五节萧统与《文选》第十二章军事文化

第一节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节北府将帅的军事谋略第十三章书画与工艺美术

第一节书法

第二节绘画

第三节米芾书画

第四节工艺美术第十四章音乐与戏曲

第一节古琴艺术

第二节地方戏曲第十五章宗教文化

第一节诸教并存

第二节宗教特色

第三节镇江宝塔第十六章方言、饮食与风俗

第一节方言

第二节美食

第三节岁时习俗第十七章对外文化交流

第一节西津渡:连通“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第二节与南海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第三节与东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

第四节与欧美国家的文化交流结语镇江文化大事记主要参考资料后记


商品评价
  • 0%

    好评度

  • 好评(0%)
    中评(0%)
    差评(0%)
  • 全部评价(0)
  • 好评(0)
  • 中评(0)
  • 差评(0)
  • 用户晒单(0)
售后保障
售前服务电话:010-62993931
售后服务电话:010-62993931
本商城向您保证所售商品均为正品行货。本商城还为您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价格和运费政策,请您放心购买!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
本商城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标准查询网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厂商,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厂商)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常见问题
下单后可以修改订单吗?

由本网站发货的订单,在订单发货之前可以修改,打开“订单详情”页面,若已经出现物流信息,则表示订单无法修改。

无货商品几天可以到货?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获取商品的到货时间:若商品页面中,显示“无货”时:商品具体的到货时间是无法确定的,您可以通过商品页面的“到货通知”功能获得商品到货提醒。

订单如何取消?

如订单处于暂停状态,进入“我的订单"页面,找到要取消的订单,点击“取消订单”按钮,若已经有物流信息,则不能取消订单。

可以开发票吗?

本网站所售商品都是正品行货,均开具正规发票(图书商品用户自由选择是否开发票),发票金额含配送费金额,另有说明的除外。

如何联系商家?

在商品页面右则,您可以看到卖家信息,点击“联系客服”按钮,咨询卖家的在线客服人员,您也可以直接致电。

收到的商品少了/发错了怎么办?

同个订单购买多个商品可能会分为一个以上包裹发出,可能不会同时送达,建议您耐心等待1-2天,如未收到,本网站自营商品可直接联系标准查询网在线客服。

如何申请退货/换货?

登陆网站,进入“我的订单”,点击客户服务下的返修/退换货或商品右则的申请返修/退换货,出现返修及退换货首页,点击“申请”即可操作退换货及返修,提交成功后请耐心等待,由专业的售后工作人员受理您的申请。

退/换货需要多长时间?

一般情况下,退货处理周期(不包含检测时间):自接收到问题商品之日起 7 日之内为您处理完成,各支付方式退款时间请点击查阅退款多久可以到账;
换货处理周期:自接收到问题商品之日起 15 日之内为您处理完成。

温馨提示

确定取消
温馨提示

关闭
您尚未登录

用户登陆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