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
《中国海洋文化 上海卷》:
“庙会”亦称“庙市”,是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在寺庙及其周围举办的群众性集会活动。我国庙会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最初为酬神祀鬼的宗教活动,后来随着庙会在民间广为盛行,沿至清朝,上海城乡接踵举办的庙会,已经成为集宗教、贸易、娱乐功能为一体的民间活动。
庙会文化是上海地域民俗文化中颇具特色的内容之一。上海传统庙会活动繁多,形态多样。既有在上海市内举办、代表上海都市文化的都市庙会,如城隍庙庙会、龙华寺庙会、静安寺庙会等;也有周边郊县乃至沿海地区长期存在的本地庙会,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郊县庙会多达130余处。在滨海枕江的上海地区,无论是城内庙市,还是乡村节场,在其传统庙会民俗的形成与流播中,都可看到海洋因素的影响。
上海都市庙会是伴随着上海港市的发展而繁荣的。以在上海现代都市中心区域延续至今的三月十五龙华庙会为例,它在赵宋时期便初具雏形,明代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龙华寺的盛名远播,龙华庙会影响渐广并逐步繁盛。当时穿镇而过的龙华港,是龙华古镇的水上交通要道,几乎贯穿了半个上海,向东又与黄浦江相连,船只通过黄浦江的入海口进入大海,人货的南来北往非常方便。可以说,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便捷的港口交通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明代龙华庙会成名的重要因素之一。到清代尤其是晚清上海开埠后,龙华庙会进入全盛期。清人所写的不少诗词中都载录了龙华庙会的胜景。秦荣光的《上海竹枝词》中描绘道:“香汛赶齐三月半,龙华塔顶结浓烟。”民间也有“三月三,上龙华”和“烧烧龙华香,投个好爷娘”的谚语。
近代上海由外帮商人所成立的会馆、同乡会出面举办的都市庙会活动,是上海这一港口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移民文化在庙会民俗文化上更为直接的反映。作为一个优良的江海港口城市,上海在清代道光、咸丰以后逐渐成为万商云集的通商口岸,大量涌入的外来移民与从事航运贸易及其他行业的外地客商,在上海成立了各种形式的会馆和同乡会组织。这些会馆不仅为客死上海、不能返乡安葬的同乡同人置办棺木、葬地,而且对一年一度的盂兰盆会也极为重视,并常举办庙会祭祀逝于沪上的同乡,抚慰、超度他们的孤魂。如浙江宁波籍人士在上海建立四明公所后,所订立的章程称:“窃思沪地为宁商辏集之区,昔乡先辈立有四明公所,以寄无主之棺。星霜递易,魂魄凄凉,行路心酸,矧在桑梓?窃年夜台枯骨,痛切羁栖,适兹令节上元,理宜普济。爰集同人,设立长生盂兰盆会……蒙诸同乡乐善输资,出资建蘸忏度。”四明公所举办的盂兰盆会极其热闹,富有特色。广东籍人士广肇山庄倡导组织的盂兰盆会尤为盛大。每逢中元节来临,旅沪广东同乡都要集资开会,在新闸路同乡停柩厝葬的广肇山庄举行盂兰盆会。会上除了请各路僧道行法事超度旅居沪上的客籍人外,还遍悬灯彩,陈设古玩珍品、名人书画之类的文物,晚上开演灯影戏剧。每逢七月十三至十六,游客众多,车水马龙,鬓影衣香,热闹异常。由此看来,以航运文化为核心的上海海洋文化在上海都市庙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留有印迹。
而在上海沿海的村镇庙会中,体现的则是滨海居民质朴的生活和习俗。上海地区的郊县乡民俗称庙会为节场,赶庙会为赶节场。庙会活动兼具宗教信仰、物资交流、休闲自乐等功能。在沿海地区,庙会的宗教活动多有涉海内容,民众崇祀的神灵中,有不少是与沿海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海神。如奉贤出现最早、香火最盛的是柘林二月十九小普陀庙会,形成于明末年间。小普陀庙位于柘林南面护塘北侧,供奉着观音菩萨,传说是从舟山普陀庙漂泊而来,被柘林海边渔民捡到后请到了海塘内,供在一邬姓渔民家中,周围的人们常去焚香恭敬,叩拜祈愿。此后这块海滨膏腴之地渐渐兴旺,人们认为是普陀山来的观音显灵,便募款建造庙宇,把观音像请进殿堂。因观音像来自普陀山,为了与“海天佛国”普陀山相对应,便题庙名为“小普陀庙”,后柘林镇南的地名也叫作小普陀。小普陀庙自明末建庙后,至民国时期,香火一直很旺盛。尤其是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生日这天,近邻客乡的善男信女云集于此,既行佛事,又买卖日常生活用品。柘林位于奉贤西南沿海前哨,庙会期间,香客要到海滩上,面向舟山普陀庙烧香磕头,俗称“隔海烧香”。其他还有同处奉贤西南海边的集镇澡缺八月十八奉祀海龙王庙会,金山山阳八月十八海潮生日庙会、三月二十八南汇、金山、宝山、崇明等地大规模的东岳庙会等。东岳庙会所崇祀的东岳大帝,虽源于山东泰山,但在东海之滨的上海却广受尊崇,这既有吴越之民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和推崇,更有滨海之民常遭受“风雨无时”的海患灾难,渴求群山之宗的泰山之神为其“御大灾,捍大患”的特殊背景。
……
内容简介:
《中国海洋文化 上海卷》系统地阐述了上海因海而生的文化。具体从渔盐文化、海塘文化、海防文化、海洋习俗、海洋庆典、船文化、海洋文学、海洋建筑、港口文化、现在海洋旅游文化、海洋历史名人等方面,讲述了上海海洋文化从古至今的演变发展过程。
目录:
面海而兴 拥海而行
第一章 枕江傍海——上海港城的兴起
海洋活动的起源
襟江带海的港镇
富甲东南的壮县
第二章 缘海年轮——海洋文化印记
沪具之利
煮海熬波
捍海年轮
城市符号
第三章 赶海弄潮——海洋民俗风情
海洋习俗
传统海洋节庆与庙会
现代海洋节庆文化
第四章 海风浸润——海洋文学、艺术与建筑
海洋文学
海洋艺术
万国建筑
第五章 祈海安澜——民间海神信仰
海神信仰嬗变
海神祭祀
第六章 江海门户——海防文化
金山卫与抗倭斗争
抵抗英军
淞沪抗战
长江口反封锁
第七章 迤逦滨海——海洋旅游资源与人文景观
旅游资源
渔村海塘与名镇
海洋文博场馆
国际邮轮和游艇资源
游艇休闲产业
第八章 通江达海——海外交往与国际化大都市
江海通津
开埠通商
“东方巴黎”
滨海都市
第九章 海洋历史名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