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一九三七年八月初,上海,一个无风的夜晚。
罗儒站在宿舍的窗前,凝视着校园外旖旎绚烂的霓虹,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他是国立上海医学院的医学生,原本马上就将大学毕业,走进医院成为真正的医生,不想中日两国战事升级,毕业事宜也因此被搁置起来。此时的上海,依旧是十里洋场,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战争的阴云正慢慢在这座大都会的上空聚拢。
一个月前,日军制造了七七事变,华北大片国土迅疾沦丧。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族抗战,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国民政府也表示对日应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负责上海防务的京沪警备司令部也发布文告,称上海虽暂未卷人战火,但祸不久矣,号召将士用命,以鲜血捍卫国土。
罗儒从兜里摸出一封信,信封上写着“长兄绝笔”四个血红色的大字。他抚摸着这四个字,泪如雨下。信是罗儒的大哥罗道在北平同日军战斗的间隙写的。罗道是一名军人,率部驻守北平。七七事变后,罗儒便没了大哥的消息,他还是在报纸上知道了大哥生命的最后一刻——“罗道率部死战不退,弹尽粮绝之际,怀抱炸药与敌同归于尽。”
大哥在绝笔信中写道:“读书之人亦当有报国之志,万不可‘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国家’。相伴多年,深知吾弟聪慧异常,故智力杀敌为上策,蛮武拒敌为下策。吾弟当有中华死士之志。所谓死士,为国而死者,其不畏死,亦不枉死。”死士,是大哥最为推崇的军人境界,它要求军人既敢于捐躯赴国难,又能够死得其所,不白白丢掉性命。这种观念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罗儒。
罗道正直忠诚,对国家民族满腔热忱。罗儒十分敬畏大哥,用“长兄如父”一词形容他们的关系再贴切不过。大哥罗道既疼爱弟弟,又对他要求极为严苛。大哥二十岁时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把年仅十岁的罗儒带到了日本。
对罗儒而言,日本的生活无疑是一场噩梦,毫无乐趣可言。白天他要在日本的学校里学习功课,晚上则要跟着罗道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除此之外,罗道还要求罗儒必须会说一口地道流利的日本话,为此逼着他每天到外面找日本人聊天。倘若被对方听出来是外国人,回家后必会挨上一记耳光。为了少挨打,罗儒拼命地模仿日本人说话。直到半年后,一位素不相识的日本老太太在同罗儒畅聊后,语重心长地劝说道:“你是日本的年轻人,你一定要到满洲去,保卫我们日本的生命线!”也是从那时起,罗儒脸上落下的巴掌渐渐少了。
罗儒自幼喜读兵书,大哥也有意栽培,常常将军校内学到的日军战术战法系统地讲与罗儒。罗儒天赋异禀,学得极快。一次,军校布置了一道题目,要求在极为严苛的条件设定下制订进攻计划,罗道思索数日仍想不出来好的对策。罗儒见大哥苦恼,也帮着琢磨起来,半日不到,他便想出一个别出心裁的制胜之法,让罗道又惊又喜。罗道按弟弟的想法写好进攻计划,提交给日本教官,竞也引得日本教官拍案叫绝,连声称赞。
三年后,罗道学成回国,成为驻守北平的一名团长。罗儒也跟着回到中国上学,最后考进了国立上海医学院,成为了一名医科生。大哥一直关注罗儒的学业,看着他成为一名大学生自然是满心欢喜。
罗儒的思绪在回忆中狂奔了一整夜,眼泪也流了一整夜。见天空褪去暗色,露出了一抹鱼肚白,他不敢再耽搁,洗了把脸就跑出门去。今天,他有一件要紧的大事要干——参军!罗儒跟着罗道长大,耳濡目染,民族情感厚重,亦有着浓烈的军人情结,加之大哥在抗日战场上阵亡,因而他打定主意要弃笔从戎,投身抗日战争。
七七事变后,上海的各个爱国团体组织了演讲、募捐、义演等抗日宣传活动,痛陈日军在中国东北、华北的种种暴行,号召全民团结抗战、抵御外辱,整座城市都掀起抗日的热潮。上海的大学生们参军热情高涨,想参军的同学比比皆是。虽然很多学校马上就要停课转移到大西南去,但仍有不少同学像罗儒一样,决意不随校西迁,而是留在上海参军打鬼子。
爱国学生成群结队地满上海转,寻找着中国军队,但找了好几天却一无所获。这不难解释,一九三二年中日两军在上海发生了大规模交火,之后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其中规定,中国军队必须全部撤出上海。因此,这偌大的上海,只有维持秩序的中国警察,而找不到一个真正的中国军人。 P1-2
作者简介:
高晓天,中**员,1987年生人,博士,沧州师范学院教师。热爱抗日战争历史和相关文学。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称号,且多次获得北京市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新闻评论奖。在中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主人公罗儒是充满爱国热情的上海医科大学生,抗日战争爆发,他积极参军,起初服务于战地医院,在目睹了挚友的牺牲后,毅然走上抗战第一线。他的才华和勇敢为长官赏识并得到了展现,但中国军队也丢掉上海,撤到了南京。南京失守后,他率领一支十余人的残兵队伍英勇奋战,重创日军,但最终被俘。他目睹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目睹了侵略者和汉奸的恶行,历经波折,逃离南京,在共产党游击队的帮助下死里逃生,重新回到部队并组建死士营,数次奇袭敌人并在台儿庄大战中立下战功。而后,他所在部队在兰封会战中遭到了同僚的排挤,他拒绝执行炸毁花园口大堤的命令,在掩护当地群众躲避洪灾后,他率死士营慷慨赴死,葬身滚滚波涛之中。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尾声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