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
《新大众哲学》: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和空间是客观实在的。
唯物主义肯定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而唯心主义一般不否认时间和空间观念,只是不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例如,英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Berkeley,1685-1753年)认为,空间只是视觉、感觉和动觉的主观结果,时间只不过是人的精神的思想连续性。康德唯心主义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而是存在于人的头脑的主观形式。当代一些唯心主义者也极力否定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质。唯心主义把时空说成是人的主观形式,不是客观实在,这种观点是极其荒谬的。物质是客观实在,时间和空间作为它的存在形式,当然也是客观实在。把时间、空间与物质分裂开来,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时间、空间是随着物质运动而变化的,时空是可以变化的。
绝对的平等是没有的,平等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说世界上有一样东西对所有人都是绝对平等的,这就是时间。这个说法好像是确凿无疑的。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却颠覆了这个观点。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时空与物质是相互依存的,时空的特性像时间间隔长短、空间弯曲程度等既与物质运动状态有关,还与物质本身分布有关。物质密度越大的区域,时空弯曲的曲率越大,具体表现就是空间越弯曲,时间流逝越慢。如果宇宙中的某个区域物质密度足够大,甚至会出现空间褶皱乃至空间坍塌;如果在宇宙间的某物体运动速度足够快,达到了光的速度,时间就会停止,超过了光的速度,时间还会倒流。
对于普通人来说,抽象地谈时间频率变慢可能不太好理解。时间的测量一定要有参照系的,没有参照系,频率概念就没有意义。所谓在宇宙间存在不同时间频率是指做同一件事情呈现出来的时间跨度不同。在地球上,人的心跳是每分钟五十多次到六十次,差不多一秒钟一次。设想让一个人乘坐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到了宇宙间一个物质密度异常大的地方,如果这个人还能活着的话,按照相对论的解释,他的心跳可能会变成一年一次,只是这一年一跳是从地球时间来看的,对于那个人来说,他不会感觉到他的心跳频率与在地球上有任何差别。
量子力学有一个宇宙模式的思想实验,在某一个宇宙进化阶段的某一个宇宙空间中,一种生物(我们姑且称之为“人”),它的生存尺度是量子级别的,眨一下眼睛所耗时间(用现在的地球时间来做尺度),是10100年。也就是说它眨一下眼的工夫,我们的地球已经演化了上万个来回了。在这样的时间频率跨度上,一个“人”真可以历经沧海桑田,目睹宇宙行星乃至星系的孕育演化灭亡的全过程。
现代量子物理学中还有一个热门问题“虫洞”,就是空间发生褶皱的形象描述。现代物理学猜测,借助“虫洞”人类可能实现全宇宙乃至跨宇宙旅行,几十亿、上百亿光年的距离,在“虫洞”作用下就像通过一个墙壁的窟窿、从这面跨到那面一样简单。
当然,这种理论有一个前提是运动速度可以超越光速。但事实上爱因斯坦相对论正是建立在光速不变的前提之上。爱因斯坦认为,无论在何种惯性参照系中观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是一个常数,都为299792.458千米/秒。光速是宇宙中物质运动的极限,按照质能公式E=MC2,当物质运动速度达到光速时,物质质量将无限大,这在现有宇宙中是不可想象的,时空穿越是不可能的。
……
作者简介:
王伟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南开大学终身教授、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哲学博上,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现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哲学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历任巾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理事长。1987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
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甲新时代巾国特色社会丰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和巾华思想通史等。出版学术著作五十余部,专著主要有《社会矛盾论》《利益论》《王伟光讲习录》《哲林漫步》《马克思主义学习文稿》《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主编著作主要有《新大众哲学》《马克思主义基奉问题》《社会主义通史(八卷本)》《中因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共产党员必备哲学修养》《开辟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境界》等。译著主要有《历史和阶级意识》(合译)。在国家报纸、期刊上发表论文六百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内容简介:
《新大众哲学》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从总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方面围绕时代问题展开哲学诠释,力求将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提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加以分析与阐明,在回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进程中,力争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
《新大众哲学》是为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生准备的参考教材,也可供全国大学生、研究生学习哲学参考之用。
目录:
第一章 哲学总论:学好哲学,终生受用
第一节 哲学绪论
一 为什么学哲学
二 哲学是什么
三 怎样学哲学用哲学
结语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民性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
结语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法论原理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深入中国实际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体现人民智慧
结语
第二章 唯物论:反对唯心主义
第一节 唯物论总论
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 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三 反对主观主义
结语
第二节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一 世界是物质的
二 物质是运动的
三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四 运动是有规律的
结语
第三节 意识是存在的反映
一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三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四 人的意识是社会意识
五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结语
第四节 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 自然观问题的重新提出
二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三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结语
第五节 信息化的世界和世界的信息化
一 信息的功能与特点
二 信息源于物质但不等于物质
三 信息与意识的关系
四 信息与人的实践活动
五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和反映
结语
第三章 辩证法:照辩证法办事
第一节 辩证法总论
一 关于事物最普遍规律的科学
二 普遍联系的观点
三 发展的观点
四 系统的观点
五 过程的观点
结语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
一 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
二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三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四 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五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六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
结语
第三节 质量互变规律
一 量、质、度
二 量变和质变
三 质量互变的特殊性
结语
第四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 辩证否定
二 否定之否定
三 新事物终究战胜旧事物
结语
第五节 系统论
一 整体性的观点
二 结构性的观点
三 层次性的观点
四 开放性的观点
结语
第六节 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范畴
一 内容与形式
二 现象与本质
三 原因与结果
四 必然与偶然
五 可能与现实
结语
第四章 认识论: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论总论
一 实践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
二 人类认识的两个飞跃
三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四 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
五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结语
第二节 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
一 个别与一般
二 由认识个别到认识一般
三 由认识一般再到认识个别
结语
第三节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二 群众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三 正确理论转化为群众行动
结语
第四节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新的简明概括
二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需要一定的条件
三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
结语
第五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一 实事求是是中国经验的哲学总结
二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
三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品格
四 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要义
结语
第五章 历史观:人类思想史上的新历史观
第一节 历史观总论
一 唯物史观的创立
二 旧历史观的根本缺陷
三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四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五 阶级和阶级斗争
六 分析社会现象的基本方法
七 群众史观
结语
第二节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一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二 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三 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和演化
四 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五 历史发展的合力作用
结语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
一 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形成及其基本观点
二 利益实质是一种社会关系
三 民生是高于一切的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 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人民利益至上
结语
原版后记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