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
《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制度创新研究》:
(一)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的不公平竞争导致公办教育资源效率不高
公共财政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的不同身份(公办还是民办)采用差别化的财政投入方式,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导致公办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课题组对西部K县中等职业教育的调查反映,K县每年约2万名初中毕业生,约50%的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学习,有近50%的学生需要进入中等职业教育学习职业技能。但K县只有一个职业教育中心,最多能容纳7000名学生,即每年只能解决2000-3000名中职新生入学,只占到每年初中毕业生总数的10%-15010。K县另有两所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每所能容纳大约2000名学生就读。其中,CQSX高级技工学校2013年招生650人,每期收费2300-2400元(包括学费、住宿费、书杂费,由学生承担)。即每年K县中等职业教育能解决4000人左右的入学问题。F县有一所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该校能容纳2000名学生上学,其他情况与K县类似。总之,中等职业教育的容纳能力与现实需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
2014年,K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无论公办还是民办均可获得政府生均经费补助每年每生1200元,学杂费每年每生2000元,按实际入学人数划拨。学生自己交纳书本费每人每年700元。K县唯一的公办职业学校共有学生6000多人,按照每生3200元计算,该校仅这两项经费一年共有近2000万元。这2000万元主要用于学校的一般性建设发展和日常学杂费用支出,往往能有一定的结余,还可以用于该校教师的一些工作补助。该校有350名教师,普遍反映,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这些年的效益优于普通中等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得到一定的提高。但对于民办职业教育而言,还得从这些经费里面考虑教师的工资和绩效奖金。K县所有事业单位的经费由县财政统一管理,K县公办职业教育学校的运行经费在2014年还有几百万元的结余。县财政对各事业单位的结余资金进行调剂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该公办职业教育学校招生创收的积极性造成不利影响。
而民办中等职业教育面临更多制约。尽管在政府的生均经费补贴和学生学杂费补贴、各种项目建设补助等方面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与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享受同等待遇,但公办职业学校教职工的工资和绩效奖金等报酬是由政府财政承担,而民办职业学校教职工的工资、绩效奖金等报酬得由民办职业学校学生承担。2014年民办职业学校学生比公办职业学校学生每人要另外多交4200元/年的学费,为民办职业学校教职工提供工资待遇和绩效奖金,那么,就读公办职业教育学校与民办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负担是不一样的,这也就形成了公办职业教育学校与民办职业教育学校在招生上的起点条件是不一样的,对民办职业学校而言,是不公平的。更何况,民办职业学校在学校场地(尽管教育用地价格低于商业用地价格,而公办教育的用地是无偿的划拨地)和校舍建设等方面有大量的前期投入,作为投资人,还有一个投资回报的压力。尽管对民办教育的定位是非营利性,但调查中普遍反映,民办教育的投资人仍有投资利润回报的期待和要求。政府和社会要认可民办教育投资主体合理的投资回报要求,否则,公共事业的多元化投资就将面临更大的制约。在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与公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不公平竞争中,民办学校教师的工资和奖金待遇就可能比公办学校教师低,没有公办学校教师的工资报酬有保障,社会保险待遇(民办学校教师反映,民办学校一般是按最低标准给教职工交纳社会保险费用)也较低,而且在教师职称评定(没有“婆婆”管,没有专门的组织来承办职称评定的具体事务,需教师自己去张罗)等方面,也不及公办职业教育学校组织有力,因此,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对教育人才的吸引力也较低,师资队伍建设面临制约。但是因为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对学生的收费高于公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要比公办职业教育学校有更高的吸引力,才能有足够的生源,才能生存。因此,这就要求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有更优质的教育,或者在专业设置和培训方式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民办职业学校的投资吸引力和发展条件仍然受到诸多制约。
……
作者简介:
谢来位,男,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教研部主任,政治学教授,管理学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行政管理学专业;重庆市社会科学专家库成员、重庆市宣传文化“巴渝新秀”人才;曾主持“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制度创新研究” “领导干部改革创新容错纠错机制研究”等国家课题2项,主持省部级重大、重点及一般项目共9项。
内容简介:
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制度创新要实现“以户籍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 “以供给为中心”向“以需求为中心”的转变、以“行政责任约束”为主的“单动力机制”向以“行政责任约束和财产权利激励”为主的“双动力机制”的转变。《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制度创新研究》主要研究公共服务协同供给制度创新的学理根据、公共服务协同供给面临的制度障碍、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制度创新思路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公共服务研究现状述评
第一节 国外公共服务研究现状
一 强调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专属职能
二 将私人经济的交换原则用于公共服务
三 将合作治理理念引入公共服务
四 新公共服务理论坚持以公民为导向
第二节 国内公共服务研究现状
一 重点围绕公共服务均等化展开研究
二 强调政府责任和财政投入
三 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引入市场和社会机制
四 公共服务的发展对理论研究提出了新挑战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一 国外研究现状评价
二 国内研究现状评价
三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第二章 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现实要求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的现实要求
一 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区域公共服务协同供给
二 农民工市民化要求流入地公共服务协同供给
三 “人户分离”现象突出挑战公共服务资源行政配置
四 地区间公共服务协同供给不足阻碍人才流动
第二节 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的客观要求
一 部门间协同不足致公共服务资源浪费严重
二 主体间协同不足致公共服务资源整合效率较低
三 加强供需多方协同才能提高公共服务需求针对性
第三节 培养公民主体性的必然要求
一 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提供公民主体性培养机会
二 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提供公民参与公共服务渠道
三 公共服务协同供给增强公民对公共服务决策影响力
四 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满足公共需求多样化的互补要求
第三章 公共服务协同供给制度创新的理论根据
第一节 公共服务的社会特性
一 公平性
二 公共性
三 政治性
第二节 公共服务的种类及其消费特性
一 公共服务的消费特性
二 主要类别公共服务的消费特性及其对供给方式的影响
三 结论
第三节 公共服务的种类与交易因素、人为因素
一 交易因素与组织形式
二 主要类别公共服务的交易因素
三 主要类别公共服务的人为因素
第四节 公共服务的组织模式及投资管理模式
一 主要类别公共服务适宜的基本组织形式
二 公共服务投资管理的六种基本模式
三 主要类别公共服务的投资管理模式分析
第五节 公共服务协同供给制度创新的本质要求
一 政府的主体责任
二 消费者的选择权
三 生产者的竞争性
四 供需各方的协同动力
第四章 公共服务协同供给面临的制度障碍
第一节 区域城乡公共服务协同供给面临的制度障碍
一 公共服务保障制度碎片化阻碍区域城乡协同供给
二 多数省级区划过大行政层级过多阻碍公共服务全国统筹进度
三 政府职能设置重同构轻异构加剧各自为政增加统筹难度
第二节 服务主体协同供给面临的制度障碍
一 公共服务协同供给亟须从身份特权向契约平等转变
二 公共服务主体平衡博弈责权利保障制度不完善
三 亟须建立行政责任约束和产权激励“双动力机制
四 公共服务标准化制度化程度低信息资源共享难
五 公共服务市场亟须构建多元化立体监管体系
第三节 服务方式协同面临的制度障碍
一 公共服务供给侧财政投入方式缺乏竞争激励效力
二 需求主体缺乏选择权制约公共服务供给竞争
三 政府购买服务亟须加速政府职能转移推进政事分开
四 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阻碍公共服务协同供给
第五章 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制度创新思路
第一节 创新公共服务多元协同供给模式
一 公共服务组织结构网络化
二 公共服务组织过程法治化
三 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多元化
第二节 建立”钱随人走“的公共财政制度
一 创新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方式
二 建立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标准及动态调整机制
三 健全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第三节 创新公共服务供给准人制度
一 公共服务主体身份平等制度
二 公共服务资格认证管理制度
三 健全公共服务合同及合同监管制度
第四节 健全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制度
一 进一步完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服务功能:
二 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收入、财产和消费信息共享系统
三 分层级分地区建立专门的公共服务项目招投标信息系统
四 分行业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共服务资金转移结算信息系统
五 建立公共服务项目绩效评价、监督、诚信信息系统
第五节 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减少统筹发展障碍
一 增加省级行政区域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二 省级行政区划与省直管县配套改革思路
三 省级行政区划与省直管县配套改革实施策略
四 增省减层优化中国行政区划具备可行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