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
《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历史发展和当代价值》:
其次,在无产阶级领导和工农联盟方式上。在俄国小农占据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是全部经济的基础。鉴于这种情况,列宁认为在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中,保持和维护工农联盟就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他深刻地阐明了实施工农联盟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认为工农联盟是否巩固,将决定苏维埃共和国的命运,列宁指出:“在其他国家的革命还没有到来之前,只有同农民妥协,才能拯救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工农联盟将成为苏维埃政权建立的主要依靠力量和支柱,将保证苏维埃政权胜利地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可以这样说,“无产阶级专政是劳动者的先锋队——无产阶级同人数众多的非无产阶级的劳动阶层(小资产阶级、小业主、农民、知识分子等等)或同他们的大多数结成的特种形式的阶级联盟”。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原则就是维护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使无产阶级能够保持领导地位和拥有国家政权。然而,在创建新社会主义事业中,在完全消灭阶级的全部斗争中,只有一个阶级,即城市工厂的产业工人,才能够领导全体被剥削劳动群众。但是,农民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尽管他们受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往往比无产阶级还厉害,但他们不能为自己的解放独立进行斗争。经济地位低下且受到私有制传统的束缚使他们摇晃不定、因循守旧,不可能自觉地摆脱资产阶级思想的支配,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他们就会退回去,倒向资产阶级。
最后,在民主共和制和无产阶级革命专政迂回过渡方式上。其一,关于民主共和制方面。恩格斯认为民主共和制是实现完全民主制的过渡形态,这个判断正是基于对资本主义政治发展过程中对民主增量的深刻思考,恩格斯对民主共和制的论述并非抽象化和孤立化,在强调合法性的同时,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暴力方式也给予了充分支持。他在给拉法格的信中讲述了共和制的内容在于资产阶级统治,不管是作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还是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对社会主义者而言,“委托给它,都是毫无根据的幻想”。与恩格斯不同,列宁对民主共和制的思考主要归因于俄国民主政治发展不完善、不充分的现实而实行的迫不得已的中间迂回路线,俄国经济发展的程度比较低,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与组织程度比较弱,无产阶级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完全解放,唯一正确的道路,“即沿着民主共和制的道路,向社会主义革命迈出第一步”。通过民主共和制的教育与改革,促使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阶级斗争的实质与无产阶级组织的重要性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胜利,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打下基石。
如果说恩格斯对民主共和制合法性的论述主要基于民主量的积累考虑,而以暴力方式实现民主制主要基于对更高形式民主制实现的底线思维和清醒认知,那么两者相互交融、相互统一。列宁对民主共和制的认知,主要是对当时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出现的政治形式的客观认知,其目的在于培养人民群众的民主阶级意识,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打下基础,正如列宁所言:“无产阶级走在最前面领导所有的人为民主制而斗争时,一分钟也不要忘记潜藏在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内部的新的矛盾,一分钟也不要忘记新的斗争。”在本质上,恩格斯和列宁关于民主共和制的阐释,所处环境不一、路径不一,但是在追求民主共和制的根本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其二,在无产阶级专政方面。列宁认为,无产阶级的基本经济利益只能通过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治革命来满足,政治革命正是阶级斗争的集中体现。
……
作者简介:
王会民,男,1983年生,河南长垣人,毕业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厅级项目1项,参与国家重点项目、教育部项目多项,在《理论探讨》《思想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著3部。
内容简介:
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历史发展呈现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从连续性而言,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理论,立足俄国具体实际,初步形成了针对俄国国情的独特的建设理论。从阶段性而言,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历经了初步形成、发展、实践和最后探索四个分期,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同列宁主义一样,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根在俄国,但它又不仅仅属于俄国。列宁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探讨,是马克思主义民主发展史的宝贵财富,也为落后发展中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蓝本。
目录:
导言
一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时代场景和思想来源
一 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时代场景
(一)国际环境:。资本主义由自由向垄断过渡
(二)国内状况:历史传统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碰撞
(三)俄国发展主题:关于“俄国社会跨越论”的争论
二 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思想来源
(一)思想资源: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理论
(二)民主传统:俄国民粹主义的民主
(三)国际视野:第二国际及其主要理论家的民主
第二章 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初步形成(1893年春-1905年1月)
一 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初步形成的内在原因
(二)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形成的思想路标
(三)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立: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形成的组织实践
二 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形成时期的主要内容
(一)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中认知资产阶级民主
(二)从“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关系”中阐释社会主义民主
(三)从“对新型政党若干原则的阐释”中构建党内民主
三 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形成时期的特点分析
(一)对资产阶级民主的边界定位的考量
(二)比较视野下对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的探讨
(三)列宁和卢森堡关于集中制原则的论战
……
第三章 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发展(1905年1月-1917年10月)
第四章 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实践(1917年10月-1922年12月)
第五章 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最后探索(1922年12月-1923年)
第六章 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后记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