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
《性格的力量》:
从“活着”走向“离去”改变了我们基本的态度:从紧握不放到撒手。这是一个在范式上的重大改变,一种原型上的变动。“活着”一直以来都鼓舞着我们,因为它所表现的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即所谓“自然界的第一法则”。它让人觉得好像生命本身渴望着活下去,它需要我们不断支撑下去。在“活着”的统治下,我们觉得“离去”是一种失败。那不可避免的最终还是来了,离去只有一种含义:死亡即将来临。
但是死去的是什么?你仍然在这里,仍然在感受和思考着,在你度过的每一天里吃着早餐,完全没有濒死的迹象,当然也不是个死人。
然而,渐渐死去的是一种承诺,即承诺坚守那些属于“活着”的并让我们活到今日的态度。当这些态度的原型基础启程离开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顿失依靠,向各种陌生的侵袭洞开大门,并且走上了下坡路。任何在我们的头脑或习惯中出现的陌生事物都被我们立刻归咎于衰老和死亡的迫近。“紧握不放”的观念在之前一直支撑着我们,它的目的始终是将死亡阻隔在墙的另一面。所以说,若“活着”已经不再是那个原型范式,那么我们也就打开了通向死亡的大门。这就是为何我们如此难以对每天都会接收到的诸多建议置之不理,它们来自被内化的辅导师、有氧运动的教练和八十妤几的保加利亚牧人:保持活动,爬坡,喝酸奶,做家务,练习运动技巧,锻炼身体,发展新的兴趣和友谊,不要担忧,要保持笑容,要有积极的思维。再努力些,再多做一点。要活着!
我认为这是一种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误解,这种误解十分严重且随处可见。从“活着”到“离去”的这种转变首先是心理层面的,而对我来说,它意味着:离去的并不是我们的人,而是一系列有关于躯体和头脑的态度与解释,它们已经不再有用了——同时也不再年轻。我们被迫将它们留在身后,因为它们无法再鼓舞我们。这并非因为我们老了,而是因为它们老了。“紧握不放”的需要成了一种退行的阻力,它在更大程度上是惧怕死亡的产物,而非源于对生命的热爱。因为我们之前的态度已经无法用以理解我们的身体和头脑目前运行的方式,所以我们才只能看到功能失调、腐败和死亡;所以我们才只能看到恐惧,只能看到对在我们身上发生的和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的憎恨,只能看到对我们自己、我们的心脏、我们的性别、我们的皮肤、我们的骨骼以及我们变化着的灵魂的憎恨;所以我们才希望能够回拨时钟,把“活着”作为支配我们的原则。
我们越是努力地“活着”,就越发感到恐惧,这是因为我们正在和人类本性中天生的智慧对着干。同自己的智力法则对着干会让我们变得愚钝,并且满足了我们在生理层面的预期,即预期我们的机能在晚年会变得迟钝。是的,我们的机能是在发生改变,但是让我们确信自己变得又愚笨又迟钝的正是看待这些改变的态度。努力“活着”所导致的处境恰恰是那些我们试图通过“活着”来延迟的处境——这种自我挫败的策略导致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老年即缓慢的衰败。
当我把生理机能视为自己最深层的“本质”时,我将日复一日地生活在对衰退的警戒中。让我继续活下去的将会是那些充满了破坏了的老相好:疑病症、强迫思维、焦虑和抑郁。体重计、节食食谱、镜子和马桶将会成为我迷恋的对象。但如若我能够将自己深层的“本质”视为我的性格,那么我或许就能怀着一颗好奇之心来应对自己本质中的改变,对它们进行深入地挖掘。我可以研究这些改变,以此获得有关性格的洞见,而非用过去的模型去衡量它们。
用以理解改变的生理模型或许最适合生命早期,在那个时候,成长是最重要的。那个时候,我们更多地受到了自私基因——过去所说的自我保护本能的新说法——的驱动,它迫使我们活下去,并且爬到食物链的顶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理模型的重要意义渐渐消失了。生理机能——大脑、循环系统和关节——仍然享有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但是作为一个用来理解晚年的解释模型,其说服力已经衰弱。它的解释是赢弱无力的,它的洞见是黯淡无光的。它能告诉我们的不多。
……
作者简介:
詹姆斯·希尔曼,美国心理学家,深度心理学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建了以灵魂为基础的原型心理学,被誉为美国具活力和具*创性的心理学家
1926年,希尔曼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大西洋城高中毕业以后,他在乔治城大学的外交学院学习了两年1944-1946年,他在美国海军医院服役。之后,他进入法国巴黎的索邦大学主修英国文学,并于1950年在爱尔兰都柏林的三一学院毕业,获精神和道德科学学位1959年,他获得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及荣格学院的精神分析师学位证书,并被任命为荣格学院系主任,一直工作到1969年。
1970年,希尔曼在春天出版公司担任编辑,该公司主要出版原型心理学,神话学、哲学和艺术类图书。他在1975年完成了《重视心理学》一书,并以此获得了酱利策奖的提名。1978年,他参与创立了达拉斯人文和文化研究所。1997年,他出版了《灵魂的密码》英文版,该书荣登当年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通过诸如托马斯·摩尔等人的作品,希尔曼有关哲学和心理学的著作与观点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1999年,他在加州卡乎特里亚的太平洋研究生院下属的作品档案馆和研究中心,负责整理出版各类著作、论文、手稿,研究笔记以及信件。
2011年,他因患骨癌在位于康涅狄格州汤普森市的家中病逝。
高隽,女,理学博士,现任复且大学公共发展与社会政策学院心理学系讲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与机构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注册号:X-12-007)。2005年获得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理学学士,2010年获得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博士学位。已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8篇,出版译著5部。
内容简介:
《性格的力量》包含了三部分的内容,通过三个阶段来阐释性格这一主题。这些阶段并不是通常的三个阶段——儿童期、成年期、老年期;与之不同的是,《性格的力量》会详细描述性格在晚年所历经的变化。首先是尽可能活得长久的渴望;然后,随着续命的能力不断消殒,身体与灵魂发生了改变,而性格则越来越多地表露出来,变得越来越固定;直到第三个谜题出现:已然离去的你,留下的又是什么。活着,离去,留下,三个部分,三种主要的观念。
在詹姆斯·希尔曼强大的畅销书《灵魂的密码》中,他洞见非凡地指出性格对于我们的精神及情感生活的重要性。而正是在《性格的力量》中,希尔曼完成了他的性格探索之旅,对于人生的下半段进行了深刻的、革命性的思考。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