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
格罗皮乌斯的曾祖父约翰的兄弟威廉·恩斯特是一家舞台面具公司的老板。恩斯特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心怀斗志,出资购买了一家剧院,精心安排每一场表演。舞台场景如实景重现,所用雕像栩栩如生,灯光效果也令人赞不绝口。他制作的戏剧在柏林备受关注和欢迎。在柏林长大的作家沃尔特·本杰明曾经描述过这些舞台上立体西洋景模型的独特魅力。在每个场景旋转着呈现在满怀期待的观众面前之前,都会有一阵微弱的铃声响起。“每次铃声响起,远方的山麓、城市中如镜子般明亮的窗户、弥漫在火车站的肮脏的黄色烟雾、葡萄园,甚至一片小小的叶子上,都写满了离别的痛苦。”
威廉·恩斯特有两个颇有事业心的儿子,他们在查尔斯·玛丽·溥敦和路易·达盖尔两位著名的巴黎西洋景艺术家的启发之下,在其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当时的舞台场景技术,在柏林独立创造了堪称壮观的格罗皮乌斯西洋景。格罗皮乌斯西洋景包括三幅巨大的风景画,每幅画宽18米,高12米。这三幅风景画按照顺序依次旋转,以四部和声音乐为背景。格罗皮乌斯西洋景一直被沿用至1850年。格罗皮乌斯家族对戏剧的迷恋与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后来对表演所表现出的兴趣十分相似。格罗皮乌斯后来与埃尔温·皮斯卡托联合提出了”总体剧场”的概念,还在包豪斯与奥斯卡·施莱默共同探寻过用戏剧技巧诠释艺术的方法。
建筑师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在格罗皮乌斯西洋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他是约翰·卡尔·克里斯蒂安和威廉·恩斯特兄弟的学生。两位恩师在申克尔建筑师职业生涯早期就对其鼎力相助,不仅聘用他做项目,还鼓励他追求自己的梦想。事实上,申克尔年轻时曾寄住在威廉家中。威廉的家靠近布雷特海峡,位于一家丝绸工厂旁边,申克尔与别人同住在二楼一间狭窄的宿舍里,不过这位心怀鸿鹄之志的建筑师心思巧妙,用彩绘折屏将房间分隔开来。1826年,申克尔在巴黎完成了格罗皮乌斯西洋景的草图。多年以后,申克尔终于在建筑领域显露锋芒,成为知名建筑师,设计建造了众多大都市建筑,如新岗哨、柏林音乐厅、柏林旧博物馆、格罗皮乌斯洗礼之地、弗里德里希韦尔德教堂,以及包阿卡德米建筑学校。申克尔的实力与才华也决定了他注定将在格罗皮乌斯的建筑世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还有一点我们可以十分确定:格罗皮乌斯的叔祖父马丁·格罗皮乌斯的事业之所以能够蒸蒸日上,也是因为他深受申克尔的启发和影响。马丁毕业于柏林建筑学院,并创立了柏林最大的建筑公司之一——格罗皮乌斯和史密登建筑公司。他汲取了申克尔的经典思想和风格,设计出了诸如莱比锡的布商大厦和柏林文艺复兴风格的手工博物馆等比例协调、辉煌宏伟的大型城市建筑。手工博物馆最初为皇家艺术博物馆,现在更名为马丁·格罗皮乌斯大厦。
更让人难以相信的是,格罗皮乌斯的父亲瓦尔瑟·格罗皮乌斯居然也深受申克尔的启发,还曾立志成为一名建筑师。但格罗皮乌斯认为,建筑师是一个需要用多样的方式将创造力大胆表现出来的职业,而他的父亲缺乏自信、容易胆怯退缩的性格与这样的职业要求背道而驰。实际上,瓦尔瑟·格罗皮乌斯确实在涉足建筑设计不久后便彻底放弃了.继而转向了公共服务领域。在儿子沃尔特出生时,瓦尔瑟已经成为一名公民建筑官员。不过,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在建筑设计事业中半途而废和遭遇挫败而影响他对儿子进入建筑设计领域的支持。据他的一位老朋友说,瓦尔瑟·格罗皮乌斯是他所认识的“唯一真正善良的人”。
瓦尔瑟认为他的儿子会继承家庭传统,继续发扬申克尔充满城市现代气息的风格。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不应失望,因为沃尔特·格罗皮乌斯仍然是申克尔及其曾经的导师大卫·基利的忠实拥护者。虽然申克尔的设计从新古典主义转向了浪漫的中世纪风格,但无论什么风格,他的建筑都彰显出了结构的一致性。申克尔对空间的掌控能力一直是格罗皮乌斯所钦佩和赞美的。
即使是20世纪早期放荡不羁的现代主义和反装饰主义代表人物阿道夫·路斯也将申克尔标榜为建筑领域正统的典范。与格罗皮乌斯同时代的密斯·凡·德·罗曾表示,申克尔的建筑“具有出色的结构、完美的比例和良好的细节”。格罗皮乌斯的父亲可能曾对儿子后期建筑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表现的“出格”有过忧虑和担心,但是他知道,父子两人对申克尔所展现出的对建筑完美的驾驭能力的惊叹和钦佩永不会改变。
……
作者简介:
[英]菲奥娜·麦卡锡(Fiona MacCarthy),
英国皇家文学会会员,伦敦皇家艺术学院高级研究员,荣获不列颠帝国勋章和英国皇家艺术学会200周年奖章。她撰写的《威廉·莫里斯传》荣获沃尔夫森历史奖和英国作家协会非虚构类作品奖。其作品《最后的拉斐尔前派》赢得了2012年詹姆斯·泰特·布莱克传记奖。她的作品还包括《美丽的物品:英国现当代设计》《斯坦利·斯宾塞:英式想象》《拜伦传:人生与传奇》等。
内容简介:
格罗皮乌斯的思想至今仍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考方式。
提到包豪斯人们会想到玛丽安勃兰特的茶壶、安妮艾尔伯斯的编织品或马塞尔布鲁尔的钢管椅。包豪斯不仅是所艺术学校更是20世纪初的新设计哲学的诞生地。它网罗了康定斯基、保罗克利和奠霍利纳吉在内的一群艺术大师,而它的核心正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在这本传记中,菲奥娜麦卡锡重新审视了格罗皮乌斯的工作和生活,把读者带进这位精力充沛的建筑大师的传奇人生。从他在首次世界丈战中的战场经历,到他与阿尔玛马勒的动荡婚姻,再到他们的女儿早逝的悲剧,麦卡锡带着我们回顾了格罗皮乌斯在德国的意气风发,在伦敦的迷茫,在美国的平静.以及他对整个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和设计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菲奥娜麦卡锡在这本传记中挑战了格罗皮乌斯曾经的不苟言笑的理性主义者形象.以充分的同理心来探索这位大师的工作和感情生活。这是一部关于包豪斯缔造者格罗皮乌斯的优秀传记作品。
目录:
第一人生:德国
1 柏林:1883-1907
2 西班牙:1907-1908
3 柏林:1908-1910
4 维也纳与阿尔玛·马勒:1910-1913
5 战争中的格罗皮乌斯:1914-1918
6 魏玛包豪斯与莉莉·希尔德布兰特:1919-1920
7 魏玛包豪斯与玛丽亚·贝内曼:1920-1922
8 魏玛包豪斯与伊势·格罗皮乌斯:1923-1925
9 德绍包豪斯:1925-1926
10 德绍包豪斯:1927-1928
11 美国:1928
12 柏林:1928-1932
13 柏林:1933-1934
第二人生:英国
14 伦敦、柏林、罗马:1934
15 伦敦:1934
16 伦敦:1935
17 伦敦:1935-1936
18 伦敦:1936-1937
第三人生:美国
19 哈佛大学:1937-1939
20 哈佛大学与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1944
21 重返柏林:1945-1947
22 哈佛大学与协和建筑师事务所:1948-1952
23 流浪的星星——日本、巴黎、伦敦、巴格达、柏林:1953-1959
24 新英格兰:1960-1969
后记:回响
引用及参考资料
致谢
图片版权信息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