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
《文化与诗学:文艺美学与现代转型(2019年第1辑 总第28辑)》:
忧郁型诗人放弃了对外部客体的共属意向,选择了将自身拘囿于万能的、无时间的内部,一种狭窄的美学崇高。在鲁迅最绝望的时刻,他写出的《野草》(1927)也具备这么一种美学风格:“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影的告别>1924)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1989)亦然:三次出现的“从明天起”将世界划分为“尘世”和“我只愿”的二元,“幸福的闪电”再次提醒我们这种区隔,直到“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种死后生活的渴望,不再活在人们中间,不再共属于某个或某些他者。有训练的读者从幸福幻景的背后读出可怖的崇高。
在讨论鲁迅的《野草》时,张枣同顾彬一样认为忧郁正是现代性的精神特质,他沿袭文学史家把这一“忧郁的现代主体”称为“消极主体”,“空白,人格分裂,孤独,丢失的自我,噩梦,失言,虚无……”这些消极元素“会促成和催化主体对其主体性的自我意识”,我们已经在现代诗歌的主体批判中论及此点,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这是主体在现代性不可逆的人和世界的分离中、在不断丧失客体之后的自我分裂中,一个道德的我(超我)不断批判和攻击另一个欲望着客体的我(自我)之后果,最后陷入看与欲循环的元反讽。忧郁罢黜了不可逆的时间,将需要随时更新的、生生不息的共属结构转移到无时间的、万能的主权个体内部,因此它无法面对失去客体这一事实,用弗洛伊德的话说,它无法哀悼,更无法随着时间的流逝创生新的共属结构。而一旦极化逻辑上升到国身通一、万众一心的层次,真正共属生活的充要条件——不同个体构成的“我们”的脆弱的复数性——就丧失了,每个个体只能被囚禁在单一经验的主观性中,“当共同世界只在一个立场上被观看,只被允许从一个角度上显示自身时,它的终结就来临了”。“集团”和“必然”遵循的极化逻辑褫夺了主权个人的批判活力和审美伦理的社会参与,极化的集团和必然表面看似乎臻于永恒,却是一种死亡,因为系统已经先验地将异质性的经验碎片筛选和组织成一个总体。
顾彬在《倪焕之》中已经发现了这种“革命与忧郁”的复杂关联。与《时间开始了》和《桂林山水歌》以革命主体自居、因而具备了充沛的革命豪情不同,《望星空》中的崇高是从无限的星空转移到万能的历史主体的,中间夹杂着诗人脱节于时代精神(革命)的忧郁。一旦诗人被革命附体,认为自己是崇高历史的一部分,就会以这种革命的死亡本能攻击一切障碍,比如在食指的《鱼儿三部曲>(1967-1968)中,我们看到因为“冰层”的阻隔产生的崇高的忧郁:大自然被割裂为正义的“太阳”和他的“鱼儿”们,以及“冷漠的冰层”“冷酷的风雪”和设下网绳的“渔夫”。“冷漠的冰层下鱼儿顺水而去,/听不到一声鱼儿痛苦的叹息,/既然得不到一点温暖的阳光,/又怎能迎送生命中绚烂的朝夕?!”鱼儿为了太阳母亲的抚照猛烈地撞击冰层,“鲜红的血液溶进缓缓的流水,/顿时舞作疆场上飘动的红旗”。大自然被不断地分配阶级感情:“为什么悬垂的星斗象眼泪一样晶莹?/难道黑暗之中也有真实的友情?/但为什么还没等到鱼儿得到暗示/黎明的手指就摘落了满天慌乱的寒星?”/最后是“阳光的利剑”“撕破了贪婪的网绳”“无情地割裂冰封的河面”,为了阳光鱼儿不顾一切跃出水面,却落在正在消融的冰块上,“鱼儿却充满献身的欲望:/太阳,我是你的儿子,/快快抽出你的利剑啊,/我愿和冰块一同消亡”。不是共属,是血淋淋的斗争构成这首诗的核心意旨。
……
内容简介:
《文艺美学与现代转型(文化与诗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综合性学术辑刊,该辑刊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集刊,同时是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文艺美学与现代转型(文化与诗学)》主要涉及文化研究、文学理论和批评以及思想史等相关领域。
《文艺美学与现代转型(文化与诗学)》收录了《倒退的革新——清末民初作为方法的语文学论争》《20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农村集镇电影院建设述略》《吴兴华年谱简编》等文章。
目录:
古典文教与美育
博雅:中华美育关键词——以《文心雕龙》为中心
诠释何以成为历史——对由诠释定考据方法的反思
“诗言志”考辨
中国美育史中的仪式原型——从《牡丹亭》中的《关雎》公案说起
“红楼十二伶”与间色法考辨
变化改制之义——《周易》影响下的章学诚经世观
文艺美学与现代转型
倒退的革新——清末民初作为方法的语文学论争
近代文脉转型中的价值重构与古今之辨——试析高步瀛《举要》系列选本的文化取径
“世界主义的国家主义”与“现代人道主义”:“为人生”文论话语两歧倾向的理论资源
当代性与新诗主体的经验问题
重论滕固《中国美术小史》的历史价值——从滕固与梁启超的思想交集谈起
“实人实事”与延安秧歌剧的转向
当代文化与文论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农村集镇电影院建设述略
捕鼠之难:《黑猫警长》与新秩序的表征难题
曹文轩小说古典美学的生成及其特质
舌尖上的食物:贾樟柯电影的“去象征化”寓言
名文重译
现代性——一个未完成的方案
文化与诗学资料
吴兴华年谱简编
变异学视域下英语世界钟嵘《诗品》研究述评
书评
走向“历史”与“社会”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读方维规《文学话语与历史意识》
从高度融合走向理论创新:评顾祖钊主编《文艺学教程——中国文化诗学的新阐释》
编后记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