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中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30年

售价 降价通知
市场价 ¥90.96
会员等级价格
  • 上架时间
    2022-03-13
  • 累积评价0人评价

  • 累计销量

  • 赠送积分64

  • 数量
    减少数量 增加数量   有货
平台自营
商家名称:
标准查询网
客服邮件:
2591325828@qq.com
客服电话:
010-62993931
在线客服:
QQ

扫一扫,手机访问微商城

推荐精品

同类品牌

最近上新

  • 商品名称:回顾与展望中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30年
  • 商品编号:10274503
  • 品牌:
  • 上架时间:2022-03-13
精彩书摘:
  第一篇就业与收入分配 <br>  第一章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30年 <br>    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在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市场从一开始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先经过地区性或行业性的单个劳动力市场发育,而后逐渐扩展渗透,成为跨地区、跨行业覆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的劳动力配置则是一个由市场到计划再到市场的方式不断变化的过程。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多年问,劳动力市场经历了存在、消亡、重新发展的过程。<br>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存在着国营经济、官僚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当时国民经济百废待兴,社会上大量失业人员需要就业,国家没有能力将所有人员都包下来统一分配工作,劳动者通过市场招工就业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因此,就实际存在着不发达的劳动力市场。之后,随着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失业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我国遂将劳动力资源纳入了计划管理体制,原来微弱的市场机制被国家计划取而代之。在此背景下,统购统销政策、人民公社体制、户籍制度及与之配套的城市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揽子政策,导致资本和劳动力生产要素被按照地域、产业、所有制等“画地为牢”,城乡劳动力流动被人为阻断。从1958年开始,劳动力管理体制越来越集中,统包统配模式越来越完备,新成长的劳动力和以往的劳动力都由国家安置,一时安置不了的就在家中“待业”。劳动力市场相应地就完全消亡。<br>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劳动制度的改革,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逐渐兴起,并形成不可阻挡之势。劳动力市场也正是在这一转变中再度发展并建立起来的。纵观30年的经济和社会改革发展历,劳动力市场确实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建立在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之上,并被不同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和就业制度变迁引发和推动着。<br>   一、劳动力市场建设改革路径回顾<br>   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劳动力市场建设进行总结是困难的,其中建设过程的困难性、复杂与艰巨性,有大量的成绩和经验值得书写,绝非一文可以概括。因此,为了能将30年的劳动力市场建设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更清楚地交代,本章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背景,将30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阶段、成长阶段、确立和完善阶段、改革新阶段。同时,结合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宏微观状况、特点、主题事件、成效等因素,来对劳动力市场发展改革历程进行回顾和梳理。<br>   (一)劳动力市场的萌芽阶段(1978—1984年)<br>   1.大背景<br>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点,也成为市场经济复苏和改革劳动力配置方式的契机。1979年,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的迅速增长提供了保证,也为后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做了政策上的铺垫。1984年5月,国务院制定《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扩大了国营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计划、产品销售、产品价格等10个方面的自主权,国营企业改革已成必然发展趋势。<br>   2.主题事件<br>   (1)新型就业方针与劳动力配置双轨制的形成<br>    改革开放初期,各种社会问题都比较严重,但是最严峻的是就业形势。“文革”结束后,大批知识青年陆续返城,使得城镇待业人员大量增加。1979年,城镇需要安置的待业人员达到1500万人。①传统的“统包统配”无法解决如此庞大的待业人员,客观上要求对劳动力配置方式进行突破。1980年8月,中央召开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提出“在国家统筹规划指导,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就业方针。“三结合”就业方针就是要把原来国家的“统包统配”转变为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开拓就业渠道。198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进一步强化了“三结合”方针,并把解决就业问题和调整产业结构与所有制结构结合在一起共同推进,提倡举办各种类型的合作社以及集体所有制企业,鼓励和扶植城镇个体经济的发展。从此,劳动力配置逐渐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仍然由国家行政控制,另一部分则自由流动、自谋职业,受市场调节,形成了劳动力配置的双轨制。<br>    (2)雇用劳动的出现<br>    使用雇用劳动,在改革开放前一直是禁止的。1981年7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之后,促使雇用劳动合法地快速发展起来。雇工出现与私营经济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复苏在时间上是同步的。农村私营经济雇工在1981年开始出现,1983年以后得到较快发展,城镇私营经济雇工从1979年的92万人增加到147万人。经济特区举办后,随着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航空食品公司于1980年在深圳创办,到1984年年底,我国共创办“三资”企业482个,各类中外合作经营和补偿贸易项目2532项,实际雇用劳动者194 904人。②同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单位也都开始出现不同程度和规模的雇用劳动。多种经济成分的出现成为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诞生的重要因素。<br>    (3)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始出现并初步发挥作用<br>    1979年,为了响应国家安置待业青年的政策,厦门建立了劳动服务公司。这种服务方式一经应用便初见成效,并在1980年的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上得到大力推广,并被定位具有为介绍就业、输送临时工、组织生活服务以及进行职业培训等功能。尽管由于所有制性质的多样化,劳动服务公司从一开始就兼有公共机构和企业组织的双重属性,但还是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1983年,全国已经建立劳动服务公司23 988个,拥有各类网点134 161个,安置就业、安置临时工和组织人员培训570.96万人次。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就业服务体系中另外一种机构——人才服务机构也诞生T。1983年1月,沈阳市人才服务公司和广东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先后成立。受沈阳和广东经验的启发,1983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若干规定》,1984年5月,劳动人事部发出《关于成立劳动人事部人才交流咨询服务中心的通知》,全国人才交流中心成立。之后,人才交流服务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立。尽管这时的人才服务机构功能仅限于提供人才供求信息,并为科技人员办理相关调配手续,但是这种初级的就业服务,却为我国人才的进一步合理配置奠定了基础。<br>    (4)对劳动力流动的控制<br>    1981年,国务院下发《关于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和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通知》,加强了户口和粮食管理,严格履行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审批手续,严格控制从农村招工,认真清理事业、企业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对农村富余劳动力采取发展社队企业和城乡联办企业等办法加以吸收,并逐步建设新的小城镇,就地适当安置,不使其涌入城镇。1982年,中央提出在城市实行合同工、临时工、固定工相结合的多种就业形式的同时,又进一步强化了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管理。<br>    3.特点<br>    改革开放之初,面临的巨大障碍就是如何给体制松绑,如何突破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让劳动力流动起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所有制结构有所松动,不同所有制经济有了发展的土壤,为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转移创造了条件。“三结合”就业方针的实施,不仅缓解了就业危机.而且为采用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进行了有益尝试。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从无到有开始起步,尽管功能较为简单,覆盖面也不广泛,但是反映出了我国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的深刻变化。另外,对国有企业所实施的旨在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改革,对于突破传统的劳动力配置方式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阶段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意义重大,尽管在这一阶段后期,国家一些政策表现出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严格限制,但是这些都是在改革探索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对于遇到困难时反映出的对“放”和“收”的反复揣摩。在改革春潮涌动下,“毕竟东流去”,劳动力流动趋势已不可阻挡。<br>  ……
内容简介:
  本书以详尽的史料和清晰的逻辑,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劳动就业、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劳动关系领域的深刻变革,充分肯定了这一领域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它对我国3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时也客观分析了这一领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建议。<br>  《回顾与展望中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30年》讲述了:完善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行为,涉及雇主组织和工会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的组织权、谈判权、罢工权如何界定?经营者的组织权、谈判权、关厂权如何界定?这显然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的综合性问题。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展望我国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前景,确实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轮驱动,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立足我国实际情况,进一步培育和健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目录:
主报告中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制度转型的30年:从计划的安排到市场的融合再到劳动的和谐 <br>第一篇就业与收入分配 <br> 第一章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30年 <br>一、劳动力市场建设改革路径回顾 <br>二、对劳动力市场发展和改革的评价 <br>三、劳动力市场建设改革展望:与人才市场融合为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 <br> 第二章中国就业管理体制改革的30年 <br>一、中国就业政策的变迁及评估 <br>二、中国就业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br>三、中国就业政策的展望 <br> 第三章中国职业技能鉴定体制的30年 <br>一、恢复阶段:重建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制度(1978—1985年) <br>二、调整阶段:确立国家工人考核制度(1986—1990年) <br>三、转轨阶段:创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991—1994年) <br>四、完善阶段: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成长(1995—2003年) <br>五、 发展阶段:国家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形成与发展(2004年以后) <br> 第四章中国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30年 <br>一、中国企业工资制度的改革历程 <br>二、我国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评析 <br>三、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展望 <br> 第五章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30年 <br>一、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历程 <br>二、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br>三、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领域的主要问题 <br>四、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展望 <br>第二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br> 第一章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改革与发展实践的30年 <br>一、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工程 <br>二、职业技能开发与人才培养 <br>三、劳动力资源的流动、配置与使用 <br>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br>五、人力资源生理素质的开发与维护 <br> 第二章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30年 <br>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变革 <br>二、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历程 <br>三、企业工资制度的改革历程 <br>四、企业福利制度的改革历程 <br>五、企业领导体制的变革历程 <br> 第三章中国行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30年 <br>一、行政机关人事制度改革历程 <br>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历程 <br>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成就 <br> 第四章中国教育制度改革的30年 <br>一、中国教育改革路径回顾 <br>二、改革评析 <br>三、教育改革展望 <br>第三篇社会保障 <br> 第一章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30年 <br>一、养老保障制度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年) <br>二、养老保障制度改革试验阶段(1986—1996年) <br>三、企业统一养老保障制度的推进阶段(1997—2005年) <br>四、养老保障制度深化改革与完善阶段(2006年至今) <br> 第二章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30年 <br>一、医疗保障制度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2年) <br>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探索阶段(1993—1997年) <br>三、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建设阶段(1998—2003年) <br>四、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完善阶段(2004年至今) <br> 第三章中国失业保障制度改革的30年 <br>一、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建立阶段(1986—1993年) <br>二、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发展阶段(1993—1999年) <br>三、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完善阶段(1999年至今) <br>四、中国失业保障制度的创新 <br>五、对中国失业保障制度的总评价 <br> 第四章中国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的30年 <br>一、工伤保险制度恢复及改革酝酿阶段(1978—1989年) <br>二、工伤保险改革试点探索阶段(1990—1995年) <br>三、工伤保险全方位改革阶段(1996—2002年) <br>四、工伤保险改革加快推进阶段(2003年以后) <br> 第五章中国生育保险制度改革的30年 <br>一、生育保险制度恢复和探索阶段(1978—1988年) <br>二、生育保险制度改革探索阶段(1988—1994年) <br>三、生育保险制度发展完善阶段(1995年至今) <br> 第六章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30年 <br>一、以农村为重点的社会救助制度改革(1978—1993年) <br>二、以城市居民低保制度为重点的社会救助制度改革(1993—1999年) <br>三、以缓解贫困为重点的社会救助制度改革(2000年至今) <br> 第七章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30年 <br>一、新型社会福利制度的酝酿产生阶段(1978—1986年) <br>二、新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普及推广阶段(1986—1997年) <br>三、新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巩固提高阶段(1997年至今) <br>第四篇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制 <br> 第一章中国劳动关系发展的30年 <br>一、中国社会转型是劳动关系变革的社会基础 <br>二、劳动关系主体的形成及定位 <br>三、劳动关系运行冲突 <br>四、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完善 <br>五、对中国劳动关系现状的判断及趋向分析 <br> 第二章中国劳动法制改革的30年 <br>一、劳动立法的主要背景回顾 <br>二、第一阶段的劳动立法(1978—1993年) <br>三、第二阶段的劳动立法(1994—2008年) <br>后记
商品评价
  • 0%

    好评度

  • 好评(0%)
    中评(0%)
    差评(0%)
  • 全部评价(0)
  • 好评(0)
  • 中评(0)
  • 差评(0)
  • 用户晒单(0)
售后保障
售前服务电话:010-62993931
售后服务电话:010-62993931
本商城向您保证所售商品均为正品行货。本商城还为您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价格和运费政策,请您放心购买!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
本商城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标准查询网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厂商,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厂商)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常见问题
下单后可以修改订单吗?

由本网站发货的订单,在订单发货之前可以修改,打开“订单详情”页面,若已经出现物流信息,则表示订单无法修改。

无货商品几天可以到货?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获取商品的到货时间:若商品页面中,显示“无货”时:商品具体的到货时间是无法确定的,您可以通过商品页面的“到货通知”功能获得商品到货提醒。

订单如何取消?

如订单处于暂停状态,进入“我的订单"页面,找到要取消的订单,点击“取消订单”按钮,若已经有物流信息,则不能取消订单。

可以开发票吗?

本网站所售商品都是正品行货,均开具正规发票(图书商品用户自由选择是否开发票),发票金额含配送费金额,另有说明的除外。

如何联系商家?

在商品页面右则,您可以看到卖家信息,点击“联系客服”按钮,咨询卖家的在线客服人员,您也可以直接致电。

收到的商品少了/发错了怎么办?

同个订单购买多个商品可能会分为一个以上包裹发出,可能不会同时送达,建议您耐心等待1-2天,如未收到,本网站自营商品可直接联系标准查询网在线客服。

如何申请退货/换货?

登陆网站,进入“我的订单”,点击客户服务下的返修/退换货或商品右则的申请返修/退换货,出现返修及退换货首页,点击“申请”即可操作退换货及返修,提交成功后请耐心等待,由专业的售后工作人员受理您的申请。

退/换货需要多长时间?

一般情况下,退货处理周期(不包含检测时间):自接收到问题商品之日起 7 日之内为您处理完成,各支付方式退款时间请点击查阅退款多久可以到账;
换货处理周期:自接收到问题商品之日起 15 日之内为您处理完成。

温馨提示

确定取消
温馨提示

关闭
您尚未登录

用户登陆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