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
当然,这些都不是学术语言,说这些也不是在进行学术意义上的讨论。就像他们自己所说的,他们骂长江黄河,是“借长江黄河象征某种势力”,因为“长江黄河不会讲话,把它作为反面人物,它也不会出来打倒你”。其实,彻底否定“黄色文明”乃至中华文明,企求和呼唤“蓝色文明”来“重新滋润这片黄土地”,只不过是为新的“全盘西化”论提供某种论据,至于这种论据是否能够成立倒是无关紧要的。
不过,在这个学术讨论会上,我们倒是可以撇开他们讲这些话的政治内容和政治涵义,纯粹从学理上进行一点讨论。就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从中华文明后来的发展历程看,把黄土文明判定为封闭、保守、僵化的东西,纯粹是武断的和主观臆测得出的结论。
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
一是汉、唐文化。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汉、唐历史和汉、唐文化,正是以黄土高原为基地的。在中国历史上,汉、唐文化放射着璀璨的光芒,所以能达到这个境界,除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人们能大胆地、闳放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缘故。正如鲁迅所说:“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竞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坟·看镜有感》)正因为文化在世界上处于先进的地位,自然也向周围辐射,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唐代的长安有那么多日本的“遣唐使”,就是一个小小的证明。
另一个例子就是妇孺皆知的丝绸之路。这条东西商业贸易之路,中国和欧亚各国间政治往来、文化交流之路,正是以汉代的长安为起点,穿过黄土高原,出玉门关,经新疆,进入中亚地区,一直通往欧洲甚至北非的。通过丝绸之路,西方的科学、艺术、宗教等传入中国,中国的纺织、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制瓷等工艺技术,绘画等艺术手法,儒家、道教等思想,也传向西方。
这就是历史的真实。只有拂去政治偏见,历史真相才是十分清晰的。
二、经济全球化与文明多样化
文明的发展进步,总是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才能实现,总是离不开特定的时代条件。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着重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新的深刻变化,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这样的形势,将会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提出什么新的要求,产生什么重大影响呢?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土文明,或者扩大一点说,中华文明的历史命运将会如何呢?
我以为,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不仅不意味着中华文明将在所谓“国际化”浪潮下受到削弱,相反地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不仅不意味着建设中华文明的责任和任务可以有丝毫的减轻或放松,相反地更加极大地增强了建设中华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这可以从以下三点来加以说明:
第一,从国内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有一个巨大的发展,同时也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一个巨大的发展。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中,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中华民族要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世界的文明和进步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就必须不断地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首先是增强作为综合国力物质基础的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同时一丝一毫也不能忽略作为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
内容简介:
《寻根(2003年合订本)》主要内容包括:探索历史奥秘追求真理真知、黄土文明的过去和未来、昭通龙虎文化与彝文化、姜炎文化与粟作文化、伏羲文化中原觅踪、话说“三国文化”、北京“胡同”的起源、桃符·春帖·对联、元日“屠苏”考、古代的斗鸭习俗、来燕榭书跋(二则)等。
目录:
;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