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
《中华英杰章太炎》:
章家是仓前镇上的乡绅大户
章太炎的故乡与故居
章太炎出生于浙江余杭县仓前镇。余杭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这里就是良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余杭之名,春秋时已见之史册。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推行郡县制,余杭县位列其中,至今已有2200多年了。
余杭县地处杭嘉湖平原南端,与杭州山水相连。明清时,县治所在地为余杭镇,镇东十里即是仓前镇——这里是南宋时杭州的“粮仓”。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杭州府在此建临安便民仓。仓前方圆几十里皆是良田,所产粮食都储存在这一带的粮仓中。杭州居民用粮或贡奉朝廷的粮食都从这里运出去。古时候,人们以南为前,这里的镇区在粮仓之南,所以称仓前。
仓前境内,余杭塘河贯穿全镇,向东流到杭州卖鱼桥,与京杭大运河连接。镇西有苕溪流过,水利十分方便。镇的西南边缘有宋家山、万金山,与东北角的寡山、吴山相对峙,中问一大片水乡平原,水网交织,土地肥沃。春夏之交,油菜花开,黄澄澄一片。到了秋季,稻谷飘香,是一个山川秀丽、物产丰富的地方。
章太炎的故居坐落在仓前镇上。故居在街市的中段,坐北朝南,面临官塘河,隔河相望就是大片的农田。整座房子全是木质结构,四进一边弄。前面三幢房屋是清朝乾隆年间建造的,四进房子,一进比一进高,后楼地基比前厅地基高一米多。第一厅是平房,两边房一过道,清代时作为轿厅。章太炎的上一辈人进余杭镇十余里,都是坐轿进县城的。第二厅也是平房,三间一边弄一厨房,正厅是接待宾客的,窗棂雕花,木板铺地,陈设雅致,厅正中高悬“扶雅堂”的木匾。“扶雅堂”三字是章太炎祖父章鉴的手笔,含有不入俗流、扶持正义的意思。第三厅是二层楼房,底楼为家人日常居所,东侧经过边弄即是书房。楼上是主人卧室,章太炎就出生在这里。第四厅是辛亥革命后建造的二层楼房,因家庭人口增加而扩建的。至今,章宅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雨洗礼,依旧完好无损,保留着当年的历史风貌。现在这座故居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祖父与祖父含辛茹苦创建家业
章家世代书香传承,历代有家谱延续,因此谱系比较清晰。据章太炎在《先曾祖训导君先祖国子君先考知县君事略》一文中自述,早在明朝洪武年间,章家的先祖从桐庐分水迁来仓前,距章太炎的时代已500多年了。
章太炎的曾祖父章均,字安圃,一作安溥,生于清朝乾隆中期。章均继承祖上的遗业,又苦心经营数十年,家境殷实,有田地、房屋、牲畜等资产,在仓前成为富户。章均年轻时,是余杭县学的增广生,类似“计划外”的秀才,实际上增广生也有定额,是经过考试才录取的。后来任训导官,到浙江海盐县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
章均回仓前后,因经营有方,家产富足,出巨资在余杭东门桥北、白塔寺前,建了一所苕南书院,招收余杭四周的书生,是余杭附近的有名学府。之后他又买进田产千亩,稼穑之事颇具规模。他辟出一部分田亩设立章氏义庄,以义庄的收入赡养族中的孤寡、残疾人和老人,每月提供粮食,穷人的婚丧之事由族中开支。他又开设家塾,供章氏子弟免费读书。当时仓前已有章氏宗族300余人,依靠章均的精心操持,章氏一族过着比较富足的生活。章均生活节俭,经常训诫后辈不许沉溺于华衣美酒,或染上其他不良嗜好。章均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去世,享年63岁。留下六房子孙。
章太炎的祖父章鉴,字聿铭,自署晓湖,生活在清朝嘉庆至咸丰年问。曾攻读于余杭县学,为附学生员,简称附生,即是初人县学的学生。后成为国子监的学生,相当于今天的大学生,但按当时的制度,这只是二种身份,不要求到校读书。章鉴生于1802年,死于1862年,享年60岁。在兄弟六人中,他排行最小,所以故居墙界石上刻有“章六房界”,这是父亲留给他的房产。章鉴生活的年代,依靠祖上留下来的家产,过着悠闲的读书人的生活。他特别喜欢搜集古籍书刊,家里收藏着宋、元、明各种版本的书籍约有5000卷之多。他在家督促子弟诵读古书,为维持这个“世代书香之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章鉴精通医道,能为人治病。他年轻时,妻子生病,被庸医误诊而丧命。所以他遍购古今医书,发愤研读30年,终于成为一名良医。1860年,太平军占领仓前,有受伤的将官住在章家,经他治疗而痊愈。将官见章家满屋古书,知道是书香人家,怀有敬意,又兼有治病报恩的原因,遂下令保护章家的图书,不许损坏,所以几千册古籍才得以保存下来。
父亲章濬的曲折人生
章太炎的父亲章溶,字轮香,一作楞香,幼年好学不倦,能诗善文。中年遭遇战乱,家道中落,剩下田地30余亩。章溶生于1825年,1890年去世,享年65岁。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清朝中后期,他进县学为廪生,享有拿生活补贴的读书资格。明清时,生员每月有粮食供应,且有一定名额,名额内的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太平军打下仓前后不久,他与父母及长子四处逃难,他没有携带贵重物品,却不忘携带《章氏家谱》,一路上靠行医勉强维持生活,一年后才回到家乡。
……
作者简介:
卓介庚,杭州余杭塘栖镇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章太炎研究学者。已出版小说集6种,散文集5种,文史集15种(其中内刊4种),撰写电视专题片文本5种。长篇小说《劫后余生》《枇杷女》,分别由上海影视集团、浙江影视制作中心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曾获杭州市“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影视学会“彩桥奖”,国家对外宣传“神州嘹望”二等奖,中国文化报图书征文二等奖等。
内容简介:
《中华英杰章太炎》一方面通过书写章太炎的一生展现了先生丰富的心灵世界与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又吸收各方研究成果,努力探寻先生学者和革命家的“双重道路”,力图准确展示章太炎的伟大人格。史实清楚,条理清晰,纠正了不少历史传讹,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章太炎,对他的功过评价实事求是,对他的学术成就介绍详尽;而且以通俗文字作了娓娓叙述,用夹述夹议的方式,将章太炎的诗夹在文中,更好地表达了章太炎的心路,可读性强,一改对章太炎研究的引经据典注释林立的晦涩。既是一部考证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雅俗共赏的文学作品。
目录:
序
前言
章家是仓前镇上的乡绅大户
章太炎的故乡与故居
曾祖父与祖父含辛茹苦创建家业
父亲章溶的曲折人生
外祖父朱有虔
酷爱经学的章家三公子
藏在名字中的丰富含义
最爱读书的神童少年
外祖父的教育和影响
科举考试的叛逆者
在古文化中自由遨游
潜移默化中播下反清种子
忘不了父亲的遗言
在诘经精舍中苦读儒学经典
一所造就经学人才的学院
经学家俞樾的不平凡经历
严肃的学院制度和学习风气
孜孜不倦、发愤苦读的七年
与侍妾王氏的一段婚姻
结识了不少良师益友
波翻浪涌的国家大势
《新学伪经考》是怎样一部书
毅然决然地走出书斋
从时务报馆走上维新之路
两篇引起关注的文章
初闻孙中山大名就引为知己
与康门弟子发生激烈冲突
敢与潮广总督直言相抗
几番办报,寻找维新救国之路
国难当头,向李鸿章进言
武昌之行,看清了封建卫道士的嘴脸
变法失败,长诗祭奠“六君子”
避祸台湾的半年
进入《台湾日日新报》任编撰
与康、梁之间的友好交往
在台湾文化界交朋友
初编论文集《馗书》
不满报社,离开台湾
与孙中山第一次见面
在横滨见到孙中山
讽刺投机政客梁鼎芬
《菌说》是对唯物论的弘扬
对维新党人发出忠告
割辫易服,向清政府示威
对顽固派的迎头痛击
进入《亚东时报》任编务
又一次逃脱清政府的追捕
与改良派彻底决裂
悼念维新烈士唐才常
在东吴大学疾呼反清
与吴保初的深情厚谊
义正词严,撰写《正仇满论》
与恩师俞樾断绝师生关系
向学生鼓吹反清言论
与孙中山结盟,共同反清
与梁启超一场面对面的争论
孙中山在横滨设宴欢迎
用南明永历帝的覆灭做文章
大刀阔斧地删改《訄书》
三年西牢显示不屈斗志
爱国学社聚集了一群革命师生
震动社会各界的革命檄文
监狱中不屈不挠的斗争
为歌颂孙中山的书题词
坚持斗争到第三年
主持《民报》,为反清革命大造舆论
一场精彩绝伦的演说
与康、梁改良派的大决战
同盟会高层领导出现裂痕
《民报》被日本政府封禁
东京重建光复会总部
东京讲国学,激发留学生的爱国心
在东京办起国学讲习会
向印度讲师密史逻学梵文
在艰难困苦中坚持
《民报》封禁后,专心撰写新著作
在民国初年的政治漩涡中
武昌起义出人意料的成功
章太炎回国指导革命
民国政府成立,章太炎被排斥内阁之外
与南京临时政府意见相左
对袁世凯抱有幻想
出任东北筹边使的沮丧
章太炎关注东北局势
在东北筹建中处处碰壁
宋教仁之死的警醒
受到上海革命党人的热烈欢迎
袁世凯的笼络之计
与袁世凯彻底决裂
与女诗人汤国黎结为夫妇
诗人兼社会活动家汤国黎
在爱俪园举行隆重的婚礼
被袁世凯幽禁北京三年
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章太炎“时危挺剑入长安”
怒气冲冲大闹总统府
在龙泉寺绝食抗议
汤国黎保存的“两地书”
将《訄书》删改成《检论》
长女在忧郁中自缢身死
一封大骂袁世凯称帝的“劝进书”
章太炎第二次出逃失败
袁世凯逝世,章太炎终于获释
随孙中山护法讨逆,出征函南
孙中山酝酿新的革命运动
成立护法讨逆军政府
不顾干难万险赴西南
形势急变,护法运动终归失败
在备省军阀中推行“联省自治”
面对军阀混战的复杂局面
试图以“联省自治”医“国病”
黎元洪授予他“勋一位”的大勋章
驱逐“贿选总统”曹锟的说客
他成了各省军阀的座上宾
创办《华国月刊》
与孙中山的新政策逆向而行
孙中山的第一次北伐
反对“联俄联共”新政策
孙中山为国事抱病北上
章太炎撰联悼念孙中山
在被通缉的压力下重返书斋
一个爱国者的仗义执言
成立“反赤救国大联合”
揭露蒋介石的倒行逆施
无奈之下的文化逸民
国民党党部的第一次通缉
对时局的愤慨和迷茫
又一次被国民党党部通缉
隐居书斋的日子
居住上海时的家庭生活
居所几次迁徙,夫妻琴瑟和鸣
住南阳桥时家境最为清贫
十分注重对两个儿子的教育
以祖传《家训》教诲子孙
抗日烽火中的英雄气概
日军三个月占领东北全境
章太炎发出抗日的呼声
全力支持十九路军的英勇抗战
以衰老之身北上责问张学良
为“国联”提供强有力的历史证据
坚决支持冯玉祥将军抗战到底
痛斥汤玉麟丢失热河之罪
鞭挞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
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在苏州开办章氏国学讲习会
全家迁往苏州定居
颇具规模的国学讲习会
简易淡泊的晚年生活
一万元大洋充作办学经费
弟子黄侃去世,他伤心至极
他也是知过能改的人
晚年寿宴上说起玩笑话
一代英杰的终结
临终留下爱国家爱民族的遗愿
英杰长辞,举国同悲
国葬遥遥无期
汤国黎忠贞如玉的骨气
人民政府厚葬章太炎
革命业绩和学术成就永世长存
举世无双的学术成就
近现代的大学问家
集清代三百年之大成的小学
坚持“六经皆史”的观点
全面研究诸子百家
对中国历史学特别精研
用无神论改造佛学
欣赏和效法魏晋文学
在医学上留下的宝贵遗产
深入探索国家制度和法律
书法上有独特的风格
附录一 章太炎的夫人及子孙
章太炎的夫人汤国黎
章太炎的子孙
章太炎的女儿和外孙、外孙女
附录二 章太炎大事年表
附录三 参考书目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