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
《我是怎样一个人:梁漱溟自述(第2版)(梁漱溟作品系列)》:
所谓因子多,即是条件多;所谓旧势力大,即是旧习惯深。民国初年之后,国事日非,当时我并不责难某一个人或是少数人,我惟有深深叹息,叹息着中国人习惯与西洋政治制度之不适合。此时我已不再去热心某一种政治制度表面之建立,而完全注意习惯之养成。惟其如是,又从而引入了以下之转变。
当我注意到养成新政治习惯时,即已想到“乡村自治”问题。此中过程颇明显,因为我心目中所谓新政治习惯,即团体生活之习惯,国家为一个团体,国家的生活即团体的生活。要培养团体生活,须从小范围着手,即从乡村小范围地方团体的自治人手,亦即是由近处小处短距离处做起。我心目中所谓新政治习惯可分两方面言之:其一即团体中之分子,对于本团体或公共事务之注意力须培养起来;又其一即为培养其活动力。因为既经有了注意力即有“要如何”之方向,发生是非利害赞成反对等意思并奔走活动。希望活动力大,非团体中人对于此种活动发生(与)①兴趣不可;活动力不大,则团体无生气、无进步。我们要培养新的政治制度习惯,即是要培养分子的注意力活动力或是团体力。因为我有这些觉悟,所以特别注意乡村自治。今日从事于乡村建设运动实萌芽于彼时。简要言之,即是从政治问题看到习惯问题,从习惯问题看到团体力之培养,从团体力之培养问题看到由小范围做起,于是有乡村自治之主张也。
关于上文所述种种,即是我的思想在此一阶段中转变的历程。忆民国十七年在广州政治分会曾有《开办乡治讲习所建议书》之提出,此稿现在尚可看到。其中即从养成新政治习惯立论也。又有“乡治十讲”之笔记稿一束,即在广东地方警卫队编练委员会为各职员所讲述者;惟未暇校正,时下亦未印行耳。
我彼时注意政治习惯问题很自然的转变到乡村自治(即今日之乡村建设)的主张,实在说来,尚不能算是深刻。因为彼时我虽然觉悟到中国如果要实现西洋式的政治制度,非先从培养此种制度之基础即养成新习惯人手不为功。而未悟此种制度原不能实现于中国。日后我乃觉悟到决无法使中国人养成西洋式的政治基础(即是新习惯),决不能培养成此种新习惯,因为其中有梗阻处,有养不成处。而其梗阻则中国数千年文化所陶铸成的民族精神不同于西洋人而来。我所谓民族精神系包含以下两层:其一是渐渐凝固的传统习惯,其二是从中国文化而开出来的一种较高之精神,这两层皆为养成西洋式政治制度或政治习惯的梗阻。关于第一层之所以成为梗阻者,还容易看到;因为中国人,类多消极怕事,不敢出头,忍辱吃苦,退缩安分。此项阻梗或可矫正,不过比较费事耳。但在第二层则成为真的不可能,而又为一般人所不易看出者,因为西洋的政治制度或是习惯,较之于中国民族文化开出来的一种较高之精神为粗浅,为低下,现在已经开发出较高的精神,实无法使之再降低,使之再回转过来。关于第一层乃是吾们中国人的短处。但在第二层则为中国人之优越处,而此优越所在,即是西洋近代政治制度不能在中国建立起来的根本窒碍,无可设法解决的困难。中国人将不能不别求其政治的途径。至若什么是中国文化较高之精神,中国文化较高之精神为什么回不过来,我在《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一书最前四篇论文已分析言之矣。
……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顺天中学堂毕业,其后自学成才。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1917-192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0-1937年从事乡村建设活动。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为国事奔走,谋求国内团结。1949年秋,《中国文化要义》一书出版,在自序中表示将:“尽力于思想而以行动证诸旁人。”自1950年迄于逝世,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工作以著述为主;继其成名之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写出《东方学术概观》《人心与人生》,实现了在东西文化之间架一座桥的心愿。
内容简介:
梁漱溟(1893-1988)是现代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他坚持独立思考,特立独行,表里如一。人们在服膺他的思想的同时,尤为钦佩他的人格。
梁先生的著作多关涉人生和社会问题,读者从中不仅可以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主张,同时可以品味出他的崇高品格是如何造就的。然而一般大众往往无力遍读其著作,因此影响了对梁漱溟先生的全面准确的了解。为了帮助一般读者较为全面而便捷地了解梁漱溟先生的思想、经历、品格,我们编选了这套“梁漱溟作品系列”。
《我是怎样一个人:梁漱溟自述(第2版)(梁漱溟作品系列)》从梁先生的著作中,选取他自述和解剖自己成长过程、人生经历和思想的作品,主要是通过梁先生的人生实践,使读者具体感受其做人的品格、一生的追求和境界,体味他人生成就的底蕴所在。
这样的作品,在一定意义上说,有自传的意味,虽然不那么系统,但以梁先生本人的叙述,忠实可信地反映了他的人生脉络和思想。所选文章原则上保留原题,除明显错别字、用字规范依现行规定改正和统一外,作者的表述风格、文字均不作修改。
目录:
我的成长
我生在这样一个家庭
我的父亲
一个瘠弱而又呆笨的孩子
经过两度家塾四个小学
从课外读物说到我的一位父执
自学的根本
五年半底中学
中学时期之自学
自学资料及当年师友
初入社会
激进于社会主义
出世思想
学佛又学医
父亲对我信任且放任
当年倾慕的几个人物
思想进步的原理
东西文化问题
回到世间来
在北京大学
我到北大任教的经过
当时有关佛学的其他讲座
哲学系的盛况
蔡校长在北大的一段历史意义不寻常
雄辩会
行知会
致力乡村运动
我为何有“乡村建设”的主张
我致力乡村运动的回忆和反省
抗战以来自述
1941年二三月间的一段经过
“七七”以前的讲演
“八一三”以前的文章
国防参议会
访问延安
国民参政会
改善兵役运动
解决党派问题的我见
巡历华北华东各战地
统一建国同志会
上年4月间的一个提案
总结全文
……
调查李闻案
为民主建国奔走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经历
我的思想历程
自我评价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