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体制机制创新

售价 降价通知
市场价 ¥310.86
会员等级价格
  • 上架时间
    2022-03-26
  • 累积评价0人评价

  • 累计销量

  • 赠送积分222

  • 数量
    减少数量 增加数量   有货
平台自营
商家名称:
标准查询网
客服邮件:
2591325828@qq.com
客服电话:
010-62993931
在线客服:
QQ

扫一扫,手机访问微商城

推荐精品

同类品牌

最近上新

  • 商品名称:融合: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体制机制创新
  • 商品编号:13502208
  • 品牌:
  • 上架时间:2022-03-26
精彩书摘:
第一篇 科技与经济融合:时代背景与国际经验
  第一章 中国科技与经济融合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从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中国不断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积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优化经费配置,大力引育科技创新人才,不断优化创新环境。经过一系列有效探索,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但现阶段依然面临着科技资源要素错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为推动我国从创新大国向创新强国转变,需要不断完善科技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机制,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第一节 经济发展需要创新驱动战略
  得益于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的低成本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要素和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科技贡献率较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环境压力逐渐加大,资本回报逐渐降低,传统以要素和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发展模式亟须转变。经济发展需要从传统的由要素、投资驱动模式转变为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
  一、创新驱动战略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5月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创新”一词多次出现,进一步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推进我国建设成为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在社会主义理论、实践、制度、文化等方面全面创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推动科技与经济的融合,以科技促进经济,以经济带动科技。科技创新可以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向分工精细、结构合理、形态高级的现代经济体系迈进。同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也为科技创新提供物质条件和资源保障,从而促进知识生产,并促进知识向技术、技术向价值的转化。
  已定义的创新驱动是指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等高级要素,而不是主要依靠土地、资源、劳动力等初级要素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洪银兴,2013)。创新驱动的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就是要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重点,而创新型经济是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经济,是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为标志的经济发展形式。Porter(1990)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将国家的竞争力分为四个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从发展阶段来看,要素驱动阶段是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依赖于低廉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投入,以及“三来一补”的出口加工形式,获得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投资驱动则是在1998年以后,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出现。正是过度低水平的重复投资,导致当前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因此,我国需要逐步迈入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的发展阶段。
  为什么要实现创新驱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会颠覆现有很多产业的形态、分工和组织形式,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从而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但科学技术并不是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关键,诺斯和托马斯(2009)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将西方国家的崛起归结于制度,认为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够崛起,就在于它发展出一种有效率的(经济)制度安排(张军,1994)。这种安排确立了财产所有权,把个人的经济努力不断引向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按照这个逻辑,英国爆发工业革命就有了制度的必然性。诺斯的解读也得到了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的印证。在希克斯看来,英国工业革命本质上不是技术革命,而是金融革命。因为工业革命时期那些技术其实早已经出现,而只是在有了股份公司、现代证券制度和专利保护制度之后,技术才成了*重要的生产力(马瑞映和杨松,2018)。
  二、创新驱动的实施路径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怎样实现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当务之急是要加快改革步伐、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包括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发展。要实现创新驱动,需要更好地发挥科技的作用,实现科技与经济深度的融合。
  推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当前形势下,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政府在促进创新驱动的科技与经济融合中的定位,以及政府如何支持企业的创新。从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在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中政府不能缺位,也不能够对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干涉,政府的合理定位就是做好科技创新的服务工作。包括对于一些基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研发投入;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修改;促进一些军工项目能够转化为民用;对于科技人才的培养等工作。而政府对于企业的支持,更多的则是提供普惠性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优良环境。政府不能代替企业进行决策,也不能代替企业进行投资,政府需要多提供一些公共服务,给企业创新予以支持。
  第二,提高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破除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以企业为主体配置科技创新资源无疑效率*高,但当前我国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的过程中还存在体制内外的差异,包括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养老保险等领域,体制内仍然能够享受到特权,这是当前亟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创新资源配置中,存在非市场因素的干预,各个地方政府争先上马芯片、人工智能等项目,重复性的研究和投入,导致大量的科技资源浪费。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需要更大规模的投入,需要集中科技资源,并且只有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才能够从这些投入中获得超额的回报,过多的无效投资是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亟须改变的状况。
  第三,破解科技成果转化当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动力。当前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科研院所中,“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仍较为严重,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大多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国外的刊物上 ,同时需频繁地应付各类检查和评选排名,导致相关人员不能专注于研究和教学工作。科研的*终结果就是科技成果,而科技成果的转化则是面临的*大难题,科研院所的主要任务就是科学研究工作,简单的对科研经费、论文数量量化的评价体系,导致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都缺乏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尤其对于科研人员来讲,自身不具备商业化的能力和条件,而且需要面临各类审批等环节的困扰,因此更缺乏转化的动力。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还面临较多的制度障碍,要促进科研成果能够简单、高效、及时地被企业利用,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的力度。
  第四,营造创新环境和创新生态系统,实现各类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我国的科技创新大致经历了从“进口替代”、“引进、消化、吸收”、“市场换技术”到“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从以往经验来看,主要是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当前我国要培育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培育和提升本土科技创新企业研究能力,就要构建自由的要素流动机制,以及宽松、包容的制度文化、冒险精神所形成的独特创新文化氛围。对于科技创新主体企业来讲,需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卡脖子”问题,引导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向本土企业流动,同时也向外输出科技创新成果,从而使得市场与科技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节 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中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我国政府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健全技术创
内容简介:
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各国经济发展的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尤其在科技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以期通过创新驱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融合: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借鉴国内外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研究的*新成果,并在进行深入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剖析科技与经济融合走在全国前列省区市的经验和遇到的障碍,提出了创新体制机制,打通科技创新产业链,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政策建议。
目录:
目录
第一篇 科技与经济融合:时代背景与国际经验
第一章 中国科技与经济融合的时代背景 3
第一节 经济发展需要创新驱动战略 3
第二节 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中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6
第三节 发挥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基础性作用 15
第二章 典型国家科技与经济融合的经验 22
第一节 美国科技和经济的融合发展 23
第二节 日本科技和经济的融合发展 35
第三节 以色列科技和经济的融合发展 44
第四节 德国科技和经济的融合发展 55
第二篇 科技与经济融合:体制机制创新
第三章 科技与经济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 69
第一节 中国科技与经济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 69
第二节 各地科技与经济融合的创新举措及成效 77
第三节 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策略 81
第四章 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 92
第一节 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现状 93
第二节 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97
第三节 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发展 99
第五章 创新科技金融体系,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103
第一节 科技金融的基本内涵 103
第二节 中国科技金融体系的历史演进及出发点 105
第三节 主要国家科技金融发展的经验 107
第四节 我国主要地区科技金融发展的经验 110
第五节 现阶段科技金融发展的瓶颈与对策 116
第六章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友好创新环境 119
第一节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现状 119
第二节 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专利问题 122
第三节 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专利流氓问题 126
第七章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 133
第一节 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背景 134
第二节 国有资产管理“紧箍咒”的主要表现 140
第三节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创新 146
第八章 完善税收政策,促进企业科技创新 149
第一节 科技创新企业税收政策及问题 150
第二节 科技成果转化中涉及的主要税务问题及对策 156
第三篇 科技与经济融合:主要地区的实践
第九章 科技与经济融合:地区实践 163
第一节 广东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的实践 164
第二节 北京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的实践 181
第三节 上海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的实践 198
第四节 江苏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的实践 214
第五节 四川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的实践 229
第六节 浙江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的实践 244
第七节 湖北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的实践 265
第八节 贵州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的实践 279
第四篇 科技与经济融合:典型主体的作用
第十章 地方政府:引导搭建科技与经济融合的平台 295
案例1 苏州搭建科技金融平台的经验及启示 295
案例2 苏州建设资源信息化集约系统的经验及启示 301
案例3 成都“一站式”投融资服务的经验与启示 308
第十一章 科技园区: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的载体 313
案例1 北京中关村打造政策先试先行高地的经验和启示 313
案例2 南京江北新区培育创新创业服务载体的经验与启示 317
第十二章 新型研发机构: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应用的“*后一公里” 322
案例1 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的经验与启示 322
案例2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的经验及启示 334
案例3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建设科技创新孵化体系的经验与启示 340
案例4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带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
经验与启示 347
参考文献 359
后记 365
商品评价
  • 0%

    好评度

  • 好评(0%)
    中评(0%)
    差评(0%)
  • 全部评价(0)
  • 好评(0)
  • 中评(0)
  • 差评(0)
  • 用户晒单(0)
售后保障
售前服务电话:010-62993931
售后服务电话:010-62993931
本商城向您保证所售商品均为正品行货。本商城还为您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价格和运费政策,请您放心购买!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
本商城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标准查询网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厂商,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厂商)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常见问题
下单后可以修改订单吗?

由本网站发货的订单,在订单发货之前可以修改,打开“订单详情”页面,若已经出现物流信息,则表示订单无法修改。

无货商品几天可以到货?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获取商品的到货时间:若商品页面中,显示“无货”时:商品具体的到货时间是无法确定的,您可以通过商品页面的“到货通知”功能获得商品到货提醒。

订单如何取消?

如订单处于暂停状态,进入“我的订单"页面,找到要取消的订单,点击“取消订单”按钮,若已经有物流信息,则不能取消订单。

可以开发票吗?

本网站所售商品都是正品行货,均开具正规发票(图书商品用户自由选择是否开发票),发票金额含配送费金额,另有说明的除外。

如何联系商家?

在商品页面右则,您可以看到卖家信息,点击“联系客服”按钮,咨询卖家的在线客服人员,您也可以直接致电。

收到的商品少了/发错了怎么办?

同个订单购买多个商品可能会分为一个以上包裹发出,可能不会同时送达,建议您耐心等待1-2天,如未收到,本网站自营商品可直接联系标准查询网在线客服。

如何申请退货/换货?

登陆网站,进入“我的订单”,点击客户服务下的返修/退换货或商品右则的申请返修/退换货,出现返修及退换货首页,点击“申请”即可操作退换货及返修,提交成功后请耐心等待,由专业的售后工作人员受理您的申请。

退/换货需要多长时间?

一般情况下,退货处理周期(不包含检测时间):自接收到问题商品之日起 7 日之内为您处理完成,各支付方式退款时间请点击查阅退款多久可以到账;
换货处理周期:自接收到问题商品之日起 15 日之内为您处理完成。

温馨提示

确定取消
温馨提示

关闭
您尚未登录

用户登陆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