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
《分裂主义与国家认同研究:以新疆分裂主义为例》:
第二,实践活动推动了认同的发展和变化,决定了认同的性质和内容。认同之所以能够产生,起因于一种生活模式或价值能够暂时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对这种模式或价值不断地进行反思、观照,就会带来旧认同的危机及新的认同的产生和发展。当某种认同模式能够满足人们的实践时,这种认同就处于自在的状态,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而当无法满足时,原有认同的稳定性必然会被打破,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个体将寻求建立新的认同。换言之,人们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不断发展、调整既有认同或创造新认同的过程,实践活动决定了认同的内容和性质。②
第三,实践活动是考察个体的认同内容的唯一方式。首先,马克思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③理解人的本质不应到人的天性中去寻找,而应当从他们在社会活动中结成的一切社会关系中去寻找。这就告诉我们,人们的思想和他们的生活内容本身及生活方式是相一致的。所以实践活动本身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则是考察人们到底认同了什么、包含哪些内容的唯一方式。其次,作为一种强烈的心理力量,某种认同一旦形成,它就会内化到人们的内心深处,自觉地指导人们实践活动。而当大多数社会成员在实践活动中都遵循某种规范或价值时,就说明这些规范或价值及其背后的认同状态具有了社会有效性。由此,观察一个社会整体的实践活动中所呈现出的普遍价值观,及人们对这些价值观的信任和遵守程度,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知道某种普遍认同是否形成,以及它的内容是什么。④
最后,实践活动还是检验人们的认同内容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认同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但这个形成过程可能是自觉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民族国家建立初期民族精英塑造本民族历史记忆、追求建立国家的理想和诉求,但对社会中大多数人而言,他们认同的形成往往是遵循了某种显性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之后的不自觉过程,这就导致了认同的形成有被他人建构的可能。所以,我们需要主动检验认同是否正确,而检验某种认同正确与否的唯一的标准,就在于考察其是否能够很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如果它能够正确指导我们的实践、满足我们的需要、体现着人的理想状态、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满足的生存愉悦,那么它就是正确的、合乎时宜的,否则就是不正确的或过时的,需要进行调整甚至重新构建。
综合上述马克思国家观和马克思认同观两方面内容,我们尝试对国家认同做出一个初步的界定:首先,国家认同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即在“现代国家”中,一国内个体基于理性选择而对国家这一共同体形成心理上的归属和行为上的忠诚,接受自己作为该国成员的身份,肯定所属国家的主权、制度、历史传统和价值观,怀有国家自豪感,积极参与国家建设。
其次,国家认同和个体的其他认同一样,都产生于个体实践之中,是人“社会化”特质的体现;而国家是最高层面的共同体,因此,国家认同具有至高性。在个体的认同序列中,以政治制度认同为核心的国家认同受到个体其他社会经济层面认同的决定,但国家认同应该居于认同序列顶端,高于其他认同。
再次,与其他认同一样,国家认同一旦形成就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国家认同在个体参与国家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和变化,在不同的条件下,国家认同可能得到强化,也可能变弱,甚至可能消失。
最后,国家认同可能是个体自觉自发过程的产物,但更多情况下,精英群体可能会主动构建社会大众的国家认同,赋予其内容,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因此,在一些情况下,个体所拥有的国家认同可能是错误的、过时的,甚至是虚构的。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国家应该积极引导国民在参与国家建设实践中成为主动的认同主体,树立和强化正确的国家认同观;另一方面,也应该时刻警醒,对原有国家认同中不合时宜的部分进行调整,乃至重新构建。
……
作者简介:
沈晓晨,生于1985年8月,男,江苏盐城人,法学博士中国一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上海政法学院)专职研究员,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博士后(2015-2017),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访问学者(2011-2012)。主要从事欧亚安全治理、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新疆为分析案例,就该地区存在的分裂主义现象做了国家认同、国族认同方面的研究。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一,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认同观出发,进行理论阐释——国家认同与多民族的认同政治;第二,探讨国家认同与分裂主义的关系;第三,以新疆为对象,分析新疆自近代以来国家认同危机和分裂主义产生、演变、升级的历史进程;第四,针对反新疆分裂斗争提出应对之策——反新疆分裂斗争中应对国家认同危机的反思与探索。
目录:
绪 论
一 导言
二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国家认同与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政治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认同观——当代国家认同研究的起点
一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二 马克思主义认同观
三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国家认同的实践和发展
第二节 国家认同问题理论分析
一 国家认同的基本语境与内容
二 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辨析
第三节 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构建的三种模式
一 “同化”方案
二 “多元文化主义”方案
三 “超民族或泛国家认同”方案
第二章 国家认同与分裂主义的关系
第一节 国家认同危机与分裂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
一 国家认同危机的表现
二 国家认同危机与分裂主义的产生
第二节 国家认同危机恶化构成分裂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一 价值多元与社会分化的加剧
二 国家政治权威的衰落
三 外部势力干涉——分裂主义与国家认同危机恶性循环的重要推力
第三章 近代新疆国家认同危机与新疆分裂主义的产生
第一节 近代新疆分裂主义的产生条件
一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国家认同的特征
二 新疆维汉间文化差异
三 近代中央政权在新疆的统治危机
第二节 新疆分裂主义的近代萌发(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一 “双泛”思潮本土化与维吾尔早期民族认同的形成
二 外部干涉对新疆分裂主义产生的刺激
第四章 国家认同的变化与新疆分裂主义的演变
第一节 国家认同危机日益恶化与新疆分裂主义的成熟(20世纪30~40年代)
一 “双泛”思潮的进一步本土化
二 新疆第一个分裂政权及其对中国国家认同的彻底否定
三 第二个“共和国”与外部政治势力对新疆的干涉
四 国民政府在新疆国家认同工作上的努力与不足
第二节 国家认同有效建设与新疆分裂主义发展的相对停滞(1949~1978年)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认同有效建设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分裂主义在相对停滞中发展(20世纪50年代)
三 苏联对新疆事务的再度干涉(60~70年代)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认同建设中的新问题与新疆分裂主义的迅速发展(1978年至今)
一 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家政治认同建设中的新问题
二 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认同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第五章 新疆反分裂斗争中应对国家认同危机的反思与探索
第一节 新疆反分裂主义与国家认同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反思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家认同建设的经验与反思
二 反分裂斗争背景下应对国家认同危机的理论与实践反思
第二节 反分裂斗争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建设思考
一 构建基于需求满足的政治认同
二 完善制度性国家认同机制
第三节 当代中国国家文化认同建设思考
一 中华民族“国族”文化认同的意涵与建设要求
二 培育以公民参与为基础的公民政治文化
结 论
参考文献
后 记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