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范晓莉,女,汉族,1982年5月生,博士研究生学历,中**员,2013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系主任、硕士生导师。曾入选“十二五”和“十三五”天津市高等学校“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创新团队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城市问题与产业经济。近几年,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等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发表核心以上期刊论文15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教学大赛获奖3项。
内容简介: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模式及推进策略研究》以城市经济学和农村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城市社会学、劳动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社会经济学等理论,综合运用数理分析、统计分析、计量分析等方法,辅以专家咨询、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方式,深入研究新型城镇化进程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多层次原因和机理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成本、职业教育模式、政策组合等问题,注重分析对象、分析方法和分析内容之间的逻辑一致性。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新型城镇化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研究
二、教育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研究
三、农民工市民化水平测度研究
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职业教育研究
五、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需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六、文献评述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内容、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与基本观点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新型城镇化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与推进中的关键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阶段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三、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关键问题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
一、新型城镇化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关系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四、新型城镇化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
第三章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多层次原因及内在机理分析
第一节 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内涵及发展现状分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内涵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及多层次原因
一、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
二、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特征
三、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多层次原因
第三节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动态经济效应及影响的内在机理
一、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动态经济效应
二、“职业依赖”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机理分析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人调查与职业转换能力形成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关系
一、新型城镇化萌芽阶段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二、新型城镇化初步形成阶段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三、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阶段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人的调查分析
一、市民化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调查——以兰州市为例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调查——以贵阳市为例
三、共享经济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和问题调查分析
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对策思考
第三节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与城市规模的实证研究
一、问题缘起与概念界定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考虑
三、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测算
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的基本思路
第四节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职业转换内涵及相关概念界定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变量与结构方程模型的提出
四、市民化进程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五章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教育模式的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
第一节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教育模式的国际经验
一、发达国家
二、发展中国家
第二节 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加强政府制度建设是根本
二、健全教育培训体系是关键
三、强化培训管理机制是重点
四、多方位资金支持是必要条件
第六章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多层次、差异化的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模式构建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个人成本较高
二、职业培训内容与职业需求不匹配
三、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主体供给不足
第二节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模式设计
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发展理念设计
二、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模式设计
三、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师资保障
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经费保障
五、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绩效评估体系
第七章 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模式有效运行的政策组合设计
一、总体设计
二、分层设计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