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格参数
- 产品介绍
- 商品评价
- 包装清单
- 售后服务
- 常见问题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工业化的启动(1949—1957)
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是一部中国人不断面临发展道路选择、前赴后继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的历史。从洋务派“师夷长技”的实践,到康有为将中国定为“工国”的设想,再从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工业化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在无数中国人的眼里,工业化成为现代化的一个载体和象征,成为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一条必经之路。为了加快实施国家工业化战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新中国的经济开始按照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方式运行。
第一节 新中国的经济起点与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面对十分薄弱的经济基础,新中国在成立初期采取措施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并在发展战略与路径上开始了新的探索。
一、新中国的经济起点
鸦片战争后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不断的侵略下,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破坏。旧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新式工业发展缓慢,原煤、原油、钢、生铁等主要工业品的产量和同期的美国、英国以及邻国日本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如果将人口因素考虑在内,中外之间的差距更为悬殊。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936年,苏联、美国、英国的发电量、原煤、生铁和钢的人均产量都是中国人均产量的几十倍甚至数百倍之多。中国的落后生产力水平不只体现在工业上,农业生产也遭受长期战争的破坏,不仅主要农作物的总产量多年徘徊不前,粮食的单产也明显低于其他国家。
就产业结构而言,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在1949年中国的国民收入总额中,12.6%来自工业,68.4%来自农业。到1952年,在第一产业中就业的人员占中国总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高达83.5%,在第二产业中就业的人员所占的比重仅有7.4%。除了原煤、纺织等工业还稍有基础外,新中国成立之初,几乎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都乏善可陈。毛泽东曾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还极度不平衡。这种失衡表现在诸多方面,最为突出的是工业布局不合理,工业生产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半数以上的工厂集中在上海、天津、青岛、广州等少数几个城市,而广大农村地区则处于自然经济或是半自然经济的落后状态。在城市,经济凋敝,困顿失业的底层劳动者大量存在;在农村,生产资料与资金匮乏,很多农民不得不依靠借贷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简单再生产。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条件下,对于发展经济采取了更为稳健的举措,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允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继续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发展道路作出的一次有益探索。
(一)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1949年建立新中国,一直高度关注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土地问题,并在不同时期推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以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热情。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公布全国土地会议通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以下简称《土地法大纲》),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宣布“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按照人口平分一切乡村土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由此加速。经过后来不断总结和完善,土地改革的原则、路线、政策日益明确。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以下简称《土地改革法》)。
在汲取了以往工作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土地改革法》对于地主、富农、中农的政策与原来的《土地法大纲》有所差异。《土地改革法》提出,对于地主,要“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对于富农,要“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对于中农,要“保护中农(包括富裕中农在内)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而“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对地主亦分给同样的一份”。从1950年下半年开始,华东、中南、西北、西南等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拉开帷幕。
土地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改变了原有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到1952年底,除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地区之外,全国农村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封建土地制度被废除。土地改革前,占全国总人口4.75%的地主拥有全国38.26%的耕地,而占全国总人口约52%的贫雇农所占有的耕地仅占14.28%,平均每户贫雇农拥有的耕地为3.55亩,地主平均每户拥有耕地144.11亩。土地改革完成后,这一局面彻底改变,贫雇农占有的耕地比重上升到47.1%。在整个土改过程中,约有7亿亩(约合4700万公顷)土地被没收和征收,并被分给约3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就使得土地这一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与农业劳动力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其次,土地改革的完成改善了大多数农民的生活,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土地改革进行过程中,爱国丰产运动也在各地农村广泛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根据统计数据,从1949年开始,直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耕地面积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土地改革时期增速最快。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0792万公顷,比1949年的9788万公顷增长了10.3%。从1949年到1952年,粮食产量年均增长12.6%,棉花产量年均增长43.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使城市的粮食和工业原料供应状况都得以改善。
最后,更为重要的是,土地改革既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变革。它的完成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最大限度地增加了中国共产党在广大基层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为农村基层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郑有贵,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二级研究员。中国经济史学会第六、七届副会长兼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中国工业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参与国家法律、政策等草拟和专家咨询。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七卷首席研究员。独著、主编《中国跨越发展历程和政策选择研究——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及其实践》等著作21部。所著《目标与路径——中国共产党“三农”理论与实践60年》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主编的《一号文件与中国农村改革》入选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导 论……………………………………………………………………………………1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主线与主题 ………………………………2
三、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意义和方法 …………………………4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工业化的启动(1949—1957)………6
第一节 新中国的经济起点与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6
一、新中国的经济起点 ……………………………………………………6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7
三、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12
第二节 国家工业化战略的确立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4
一、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战略 ……………………………………………14
二、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实现 ………………………………………………15
三、公私合营的全面推进 …………………………………………………17
四、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0
五、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意义 ……………………………………………22
第三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23
一、以统购统销为核心的物资管理制度的形成 …………………………23
二、生产要素价格的集中管理 ……………………………………………25
三、国营企业行政性管理方式的形成 ……………………………………26
四、计划的编制与计划管理机构的建立 …………………………………28
第四节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显著变化 ……………………………………29
一、“一五”计划的启动与实施 …………………………………………30
二、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32
三、独立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33
思考题 ……………………………………………………………………………36
第二章 经济建设的“大跃进”与国民经济调整(1958—1965)……………… 3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确定与“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 37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确定 ………………………………………… 37
二、“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 39
三、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 ………………………………………………… 41
四、经济管理权的下放 …………………………………………………… 44
第二节 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 46
一、“左”倾错误的初步纠正 …………………………………………… 46
二、庐山会议后的继续“跃进” ………………………………………… 48
三、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 50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 ……………………………………………………… 51
一、“八字方针”的初步实施及农村政策的调整 ……………………… 52
二、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 53
三、加强经济管理和组织制度新探索 …………………………………… 56
四、“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确立 …………………………………… 60
第四节 经济建设的进展和对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 ………………………… 61
一、经济建设的进展 ……………………………………………………… 62
二、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 64
思考题 …………………………………………………………………………… 67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的波动发展(1966—1976)… ………… 68
第一节 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力的确定与经济发展计划的制订 …………… 68
一、试图把“文化大革命”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 68
二、在战备中安排生产布局和制定两个五年发展计划 ………………… 70
三、“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申与“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的形成 … 72
第二节 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动 ………………………………………………… 73
一、“文化大革命”初期对经济体制的冲击 …………………………… 73
二、经济管理权的再次下放 ……………………………………………… 75
三、两次整顿中对经济体制的调整 ……………………………………… 79
第三节 经济建设的开展与成套设备的引进 ………………………………… 81
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 ……………………………………………… 82
二、国防科技事业的新突破 ……………………………………………… 87
三、“四三方案”的实施与对外经济交往的拓展 ……………………… 88
第四节 国民经济的波动与调整 ……………………………………………… 90
一、“文化大革命”初期国民经济遭受严重干扰和破坏 ……………… 90
二、1969 年至1973 年经济建设的“冒进”与调整 …………………… 92
三、“批林批孔”运动对国民经济的冲击与1975 年整顿……………… 93
四、1976 年“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使国民经济再遭挫折 ……… 95
思考题 …………………………………………………………………………… 97
第四章 在徘徊中前进与改革开放的起航(1976—1984)……………………… 98
第一节 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历史性转变……………………………………… 98
一、经济领域的拨乱反正和政策的恢复调整 …………………………… 98
二、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 …………………………… 100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探 …………………………… 103
第二节 追求国民经济的过快增长与国民经济的调整 …………………… 104
一、超越国力的高指标和大规模引进计划 …………………………… 105
二、按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 106
三、“六五”计划的制定与小康目标的提出 ………………………… 109
第三节 改革开放的初步展开 ……………………………………………… 111
一、农村改革的率先突破 ……………………………………………… 111
二、经济特区的创立与对外开放的开拓 ……………………………… 115
三、开始城市改革试点 ………………………………………………… 119
第四节 经济增长方式与城乡关系的变化 ………………………………… 122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 122
二、乡村治理结构的重新构建与城乡关系的初步调整 ……………… 124
思考题 ………………………………………………………………………… 127
第五章 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与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1984—1991)… … 128
第一节 “三步走”战略的形成与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重大突破 ……… 128
一、“三步走”战略的确立与“七五”计划的制定 ………………… 128
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出 ………………………………………… 130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经济改革发展指导思想 ………………… 132
第二节 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133
一、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范围 …………………… 134
二、全民所有制和多种成分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 137
三、扩大对外开放地域和对外贸易行业范围 ………………………… 140
四、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价格双轨制问题的显现 ……………………… 142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与改革的深化 ……………………………… 144
一、推进“价格闯关”改革 …………………………………………… 144
二、对国民经济进行治理整顿 ………………………………………… 146
三、在治理整顿中推进改革的深化 …………………………………… 149
第四节 五年计划的完成与经济增长新因素 ……………………………… 150
一、“七五”计划的完成 ……………………………………………… 150
二、经济增长的新因素 ………………………………………………… 151
三、初步进入国际分工格局 …………………………………………… 152
四、“八五”计划的开局 ……………………………………………… 154
思考题 ………………………………………………………………………… 155
第六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扩大开放(1992—2002)…………… 156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56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作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论断 ………… 156
二、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 158
三、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与构建宏观调控体系 ……… 159
四、改革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 161
五、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确立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163
第二节 促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166
一、确立基本经济制度与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论断 ………… 166
二、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探索 …………………… 167
三、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 169
四、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 ………………………………………… 171
第三节 抓住经济发展机遇与“软着陆” ………………………………… 172
一、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 ………………………… 173
二、加强宏观调控实现经济“软着陆” ……………………………… 174
第四节 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 176
一、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冲击 ……………………………………… 177
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 178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加快民族地区建设 ……………………… 181
四、完善宏观调控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 182
思考题 ………………………………………………………………………… 185
第七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02—2012)…………… 186
第一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和实施 ………………………………… 186
一、转型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战略 ……………………………………… 186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布局、发展目标与完成情况 ……………… 189
三、“十二五”时期主题主线、经济布局与发展目标 ……………… 191
第二节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93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 194
二、健全市场体系 ……………………………………………………… 195
三、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 197
四、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 198
第三节 推进统筹协调发展 ………………………………………………… 201
一、统筹城乡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201
二、统筹区域发展与区域发展战略实施 ……………………………… 203
三、“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 …………………………………… 206
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 207
第四节 转型发展实现新跨越 ……………………………………………… 210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 210
二、工业经济全球影响力大幅提升 …………………………………… 211
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实现新飞跃 ………………………………… 212
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 212
思考题 ………………………………………………………………………… 213
第八章 新时代的经济改革发展(2012—2020)… …………………………… 214
第一节 开启经济强起来的征程 …………………………………………… 214
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新的目标要求 ………………………… 214
二、新发展理念的提出 ………………………………………………… 215
三、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 ……………………… 216
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构建新发展格局 ……………………… 217
五、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219
第二节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220
一、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 220
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 222
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223
第三节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积极推进 ……………………………………… 225
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 …………………………… 225
二、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 …………………………………………… 227
三、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 ………………………………………… 228
第四节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 231
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 231
二、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迅速成长 ………………………… 232
三、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战 ……………………………………… 233
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 ………………………………………… 235
第五节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237
一、提出和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 237
二、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 238
三、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 239
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240
五、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 241
第六节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 243
一、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 243
二、供给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 244
三、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 246
四、“十三五”规划的完成和“十四五”规划的制定 ……………… 246
思考题 ………………………………………………………………………… 247
阅读文献 …………………………………………………………………………… 249
后 记………………………………………………………………………………… 251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厂商,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厂商)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由本网站发货的订单,在订单发货之前可以修改,打开“订单详情”页面,若已经出现物流信息,则表示订单无法修改。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获取商品的到货时间:若商品页面中,显示“无货”时:商品具体的到货时间是无法确定的,您可以通过商品页面的“到货通知”功能获得商品到货提醒。
如订单处于暂停状态,进入“我的订单"页面,找到要取消的订单,点击“取消订单”按钮,若已经有物流信息,则不能取消订单。
本网站所售商品都是正品行货,均开具正规发票(图书商品用户自由选择是否开发票),发票金额含配送费金额,另有说明的除外。
在商品页面右则,您可以看到卖家信息,点击“联系客服”按钮,咨询卖家的在线客服人员,您也可以直接致电。
同个订单购买多个商品可能会分为一个以上包裹发出,可能不会同时送达,建议您耐心等待1-2天,如未收到,本网站自营商品可直接联系标准查询网在线客服。
登陆网站,进入“我的订单”,点击客户服务下的返修/退换货或商品右则的申请返修/退换货,出现返修及退换货首页,点击“申请”即可操作退换货及返修,提交成功后请耐心等待,由专业的售后工作人员受理您的申请。
一般情况下,退货处理周期(不包含检测时间):自接收到问题商品之日起 7 日之内为您处理完成,各支付方式退款时间请点击查阅退款多久可以到账; 换货处理周期:自接收到问题商品之日起 15 日之内为您处理完成。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