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
十三行,是明清时的事情。树有根,水有源,民国时的学问大家朱希祖就曾说道:“此等独占制度,其历史递衍甚长,十三行之前,已早有之……非一朝一夕之故,十三行不能专任其咎。”[1]可见,十三行不是从石头缝儿里蹦出来的孙猴子,它有着古老的基因遗传。
一讲古老的往事,开头的第一句常常是:很久很久以前……
一、很久以前的《东游记》
很久很久以前,出了一本书叫《东游记》[1]。
中国人熟悉《西游记》,书中说的是唐代高僧由东土往西天取经的故事。《东游记》也是唐代的事情,但方向相反,说的是阿拉伯人从西亚来东方中国的经历。《西游记》是虚构的小说,作者为明代的吴承恩,今知最早的刊本为明万历二十年(1592)的世德堂本。《东游记》是一本旅游纪实的书,描述的是一段非虚构的真实经历。作者是西亚大食国(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的苏莱曼,成书于唐代末年,比《西游记》还早600多年。
苏莱曼是阿拉伯商人、旅行家,在851年,即唐宣宗大中五年游历印度和中国,特别来到了广州。
为什么说是特别?那时广州集聚了很多与苏莱曼一样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多到什么程度?十多万人!
那么多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在广州干什么呢?做买卖,说得正经点儿就是贸易。
在阿拉伯世界之外,广州是当时世界上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会聚最多的地方之一。从波斯湾港口出发来到中国的苏莱曼,怎会错过广州,当然要特地看一看。
在《东游记》中,苏莱曼这样写广州:“中国商埠为阿拉伯商人麇集者,曰广府(Khanfu),其处有回教牧师一人,教堂一所。”[2]
苏莱曼提到的教堂就是位于如今广州市中心的怀圣寺,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为纪念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而命名。627年,怀圣寺由侨居广州的阿拉伯商人捐资所建。200多年后,苏莱曼来到广州,看到了这座清真寺,在他眼中,它已经称得上古老,大概有点儿像今天的我们观赏北京北海的那座清代的白塔。
远远望去,怀圣寺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造型独特的塔,笔尖形的塔尖,圆柱形的塔身,青砖砌筑,高36.3米,一看就是阿拉伯风格。广州人习惯叫它光塔。
唐代时,广州珠江的江面很宽,光塔就矗立在江边,也可以说是海边。在海船可以直抵的地方建一座塔,其功用之一就是导航。尤其在夜晚,高高的塔上点亮的灯火,是远航而来的海船最欣喜的指引。
当时,光塔后面一带叫蕃坊,是波斯和阿拉伯商人居住活动的地区。至今,中山六路还有一条玛瑙巷,据说正是波斯与阿拉伯商人进行玛瑙交易之所。玛瑙是舶来品,道光年间的《广东通志》有记载:“玛瑙出西洋,红色为佳,有五色缠丝者。”[3]
光塔附近原先有一条大纸街。“大纸”即“大食”一词的转音。“大食”来自波斯文Taji,Taji是《东游记》作者苏莱曼以及许许多多阿拉伯商人的祖国。唐宋时期,在广州的外国商人,以大食商人为主,也以大食商人为首。这条街巷以Taji译音冠名,又是旧有蕃坊的一个久远的记忆。
有那么多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建一座清真寺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就是广州闻名中外的外贸港口的一道风景。
地球上有七大洲,更有辽阔的四大洋。在遥远的古代,限于交通条件,分散在各洲各地的人相互来往难之又难。可是广州,偏偏是个对外贸易的大码头,面向海洋、面向国外的贸易都在此开展。那时,整个大唐帝国才5000多万人,岭南更是地旷人稀之区,而广州,单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就有10万之多,何等的阵势,何等的气派!
除了阵势与气派,还要加上一条:资深历远。
P2-4
内容简介:
本书题名《漫话十三行》,是在十三行原义的基础上,以十三行指代广州口岸,正如人们以天安门指代北京。也就是说,这本书说的是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广州口岸的往事。
目录:
小引 十三行是什么
第一章 十三行前事
一、很久以前的《东游记》
二、那是一片福地
三、琶洲塔上的欧洲人
四、有一个行当叫官牙
第二章 一次特别的机遇
一、皇帝偏爱广州吗
二、蜜饯和小菜也要管
三、要管就要有官
四、官而后的商
五、古代的广州交易会
第三章 雄视天下的中国货
一、茶叶:稳坐头把交椅
二、“拼盘配料”也精彩
三、发财到广东
四、来自优秀的优势
第四章 西人西货来西关
一、首屈一指是白银
二、西方人的尴尬
三、不过九牛一毛
四、黑对白的颠覆
第五章 大码头,大商人
一、耀眼的商界明星
二、大出大进大卖场
三、常怀忠厚之心
四、投向海洋的目光
五、西方人的倾羡
第六章 这里独有的荒唐
一、这里成了外交部
二、逼着公鸡下蛋
三、“钻风箱”的感受
四、黑云压城城欲摧
第七章 官与商的博弈
一、西方人眼中的河泊
二、顶戴啊,顶戴
三、无穷无尽的报效
四、一个狰狞的幽魂
五、倒也!倒也!
第八章 走向末路的十三行
一、工业化大潮袭来
二、四面尽是楚歌声
三、西方列强如愿了
四、广州的愤怒
结语 十三行的记忆长在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