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
《双重身份的实践:内蒙古B市社区社会工作者研究》:
“身份焦虑是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担忧。不管我们是一帆风顺、步步高升,还是举步维艰、江河日下,都难以摆脱这种烦恼。为何身份的问题会令我们寝食难安呢?原因甚为简单,身份的高低决定了人情冷暖:当我们平步青云时,他人都笑颜逢迎;而一旦被扫地出门,就只落得人走茶凉了。其结果是,我们每个人都唯恐失去身份地位,如果察觉到别人并不怎么喜爱或尊敬我们时,就很难对自己保持信心。”
虽然这段文字并非是对社会工作者的描述,却凸显出当代社会成员所出现的普遍性问题,亦是笔者在整个调查期间访谈对象所显现出来最为突出和焦虑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学术考量从微观层面来看是个体的个体交往、人际互动的现实显现,从宏观而言可能显现的是社会文化在群体竞争中的作用等,而从组织研究、制度研究角度来看更多呈现的是人际互动规则的制度安排。身份的高低在个体认知层面是一种“人情冷暖”,但放在组织的场域便是职业身份背后所涉及的组织福利、技术使用、专业训练、奖惩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所呈现出来的事实差异。
具体来说,无论是在社区的“委站居”还是民间组织的社会工作机构,社区社会工作者普遍所体现出来的“身份焦虑”其实主要聚集在两个方面:一是待遇问题和工作晋升的途径;二是与“社会工作者”这个身份标签所相适应的专业能力以及应用的空间。而这,亦是我国目前社会工作者研究最主要的两个领域。
《双重身份的实践:内蒙古B市社区社会工作者研究》其实就是通过社会工作者“身份焦虑”的表象,以正在进行社区改革的B市作为观察的场域,来观察社区社会工作者的身份建构过程和身份实践的事实,思考影响身份实践的因素——制度/结构。所以,就理论使用而言,《双重身份的实践:内蒙古B市社区社会工作者研究》是一篇从制度主义尤其是新制度主义的理论视角来关注B市社区社会工作者的研究报告,其所关注的研究指标包括:行动者(独特的角色、成员资格标准、身份认同)、关系(互动频率、沟通模式、网络)、活动(任务、日常工作、交谈)以及规范标准(制度、规则、权威、权力)。由于本研究所关注人群处于“委站居”的这样类型的基层组织之中,所研究工具就不仅仅关注于个体之感悟,又或者是专业技术之发挥,而是将其置于组织之中,关注组织/制度对于这个群体行为之形塑。当然,在这一个观察过程之中,笔者竭力消减结构/环境决定论的思维定势,采用建构主义的理念,时刻凸显行动者个体的主体性,思索行动者与结构/制度二者的互构关系。在整个研究的进程中,笔者一直坚持制度主义的理念,认为在当下B市的社区改革背景下,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很少能够遵从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技术路径,而是被其工作的场域(国家一地方行政机构的延伸)的逻辑、制度、规则、规范所规训,是当下社会工作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的事实体现。
当然,在这样的一种研究逻辑中,笔者虽然强调工作场域的强大作用,但是亦有一个潜在的认知,即工作场域的规则和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外力和内力共同作用下不断的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亦会逐步产生场域内在的文化(即组织文化)产生变化,因此在这种工作环境的嬗变与场域内的行动者互相建构行动的过程中会逐步产生一种量变——对社区的认知、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对社工身份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工作实务的践行都会悄然发生着改变。社区工作者“身份的焦虑”随着制度保障的持续推进和专业训练的不断进行在某种程度上逐渐减轻。当然,社会工作的职业身份在社会中的地位、行业之间的比较、价值发展的走向等问题是更高层面的社会问题甚至是终极的哲学问题,超出了本研究的视阈范畴,不在讨论之列。
……
作者简介:
谢冰雪,女,1984年生,兰州大学民族社会学专业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博士后。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社会学、民族社会工作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在《民族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甘肃社会科学》等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内容简介:
随着我国社会领域制度创新的推进,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治理微观领域的探索受到普遍关注,对这一领域全面、深入的研究彰显出急迫的现实意义。然而纵观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其研究地域多偏向于北上广等社会工作发展较快区域,其研究对象多偏向于社会服务机构中的社会工作者,其研究内容偏向于机构社工进入社区后的关系研究、认同研究,以及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研究,其研究的代表性不足以满足对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和研究的需求。
《双重身份的实践:内蒙古B市社区社会工作者研究》将研究视阈聚焦在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二三线城市的社会工作领域,以内蒙古B市社区场域中的社会工作者为调查对象,从社会工作者的身份差异人手,对不同身份的社会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实践的过程、机制、技术、逻辑进行考察,并以社会学制度主义为理论指导,以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两个视角进行分析。
《双重身份的实践:内蒙古B市社区社会工作者研究》通过以上两个维度建构起B市社会工作者的真实实践形态,通过分析社会工作的制度环境与社会工作者实践之间互构的现实因素,来为以专业技术理性为特征和追求的社会工作如何在我国传统以单位制为社会福利输出主体的地方性城市有效嵌入,落地生根,提供案例借鉴与理论思考。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第二章 我国社会工作的建构
第一节 我国社会工作的历程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地方实践模式
第三节 内蒙古B市的社会工作实践
第三章 身份的多维建构:关于社会工作者身份获得的叙事
第一节 身份建构的场域
第二节 身份获得的微观叙事
第三节 身份建构的思考
第四章 身份的实践
第一节 表演与退场:专业社工的工作实践
第二节 应对、权力与服务:社区工作者的真实世界
第三节 权力、技术与策略:突发事件的处遇
第五章 实践主体视角下的制度审视
第一节 社区模式运行及评价
第二节 具体制度评价
第三节 工作技术的主观评价
第六章 身份实践的迷思:关于社会工作实践与发展路径的思考
第一节 B市社会工作的实践图式与理论分析
第二节 B市社会工作发展路径的可行性策略、理论与技术回应
第三节 发展的持续:B市在行动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