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
譬如说,对现代主义的总体把握问题。现在谁都不会否认,我们再也没有必要把现代主义看成是洪水猛兽了。今天我们重温当年那些对现代主义的激烈批判,吃惊之余,更多的是对自己当年的偏执报以莞尔一笑。那么,我们能否因此而庆幸自己比过去更加聪明了呢?其实也大可不必。因为这种认识的改变,更多的是时势使然。回想当年,苏维埃政权刚刚出现时,面对的是帝国主义和各种政治敌对势力的全面包围,在这种情势下,思想意识形态上的紧张,乃至在思想文化上似乎总是处于一种临战的状态,那也是可以理解的。于是像现代主义这样一个原本是文化艺术上的思潮,便也硬是要和“帝国主义”、“腐朽没落”这些概念拉扯到一起。在这种问题上卢卡奇也不可能例外,他就曾这样告诉我们说,现代主义流派的产生,需要“从帝国主义时期的经济、社会结构及阶级斗争的角度来看”方可理解,可是这中间到底是怎样一种因果关系,他自己从一开始就没能讲清楚。
在卢卡奇以及后来的萨特等马克思主义者的文艺理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即所谓的“同一性”或“完整性”(totality)。在他们看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一部分的文学艺术和经济、政治等具有某种无需证明的同一性,因而对于文学艺术,他们就会有意无意地用一种政治经济决定论的观点来加以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说,“同一性”、“完整性”的理念就能起一种意识形态的包容作用。而这样的一种认识取向,其实直到今天仍旧有相当多的人是缺乏自省而继续沿用的。然而,同样是这个被译作“同一性”或“完整性”的“totality”,在今天的西方文论语境下却有与上述理解大相径庭的别样的意义。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在收入此论文集中讨论哈贝马斯的一文中做专门的讨论。
作者简介:
盛宁,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英美文学和文论研究,并主编《外国文学评论》(1999-2009)。主要学术代表作:《二十世纪美国文论》(1994),《新历史主义》(1995),《文学:鉴赏与思考》,《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1997),《文学·文论·文化》(2006),《思辨的愉睫》(2010)。译著:《结构主义诗学》,《现代百年》,《殖民与后殖民文学》;文学翻译:S.谢尔顿《假如明天来临》,P.T.詹姆斯《死亡的滋味》,米兰·昆德拉《不朽》等。
内容简介:
“现代主义”或许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获得“平反”的西方文化思潮——几乎在一夜之间,它从昔日的一种敌对意识形态话语一跃而变成了西方文学传统的“正宗”和“主流”。这一认识上和话语上的转变来得那么突然,以至我们今天再回顾这一段历史时,才发现其中有很多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进行认真的思考。这些问题,有些涉及对于现代主义思潮本身的认识,有些则表现为对于具体现代派作家的把握和评价,还有的则是现代主义在演化和发展过程中又产生的新的问题。作者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将这些看似已然被合上的话题重新打开,提出了一系列与以往不同的看法。
目录:
I.引论:重新审视“现代主义”
一、“现代主义”:一个面目不清的概念
二、“现代主义”在中国的认识轨迹:一点历史的回顾
三、重返原点:对“现代主义”的再审视
Ⅱ.卢卡奇与“现代主义”
一、对“现代主义”思潮的意识形态批评
二、关于“内容”和“形式”的探讨
三、对卢卡奇决定论文艺观的再审视
四、当代西方文论对卢卡奇的收编
Ⅲ.何塞·奥尔特加一加塞特
一、《非人性化的艺术》对“现代主义”的独特把握
二、与“民主”针锋相对的《大众的反叛》?
三、奥尔特加对“大众社会”和“民主”的“反思”
四、奥尔特加一加塞特与尼采、勒庞
五、“大众”与“精英”之争的继续
Ⅳ.不同视角下的爱伦·坡
一、人格层面:印象主义的传记批评
二、文本层面:社会历史和文本批评
三、抽象结构层面: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批评
V.哈贝马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
兼谈《启蒙辩证法》的“总体性”
Ⅵ.伍尔夫:重新回到“1910年的12月”
Ⅶ.福尔斯:文本的虚构与历史的重构
一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删节谈起
Ⅷ.“写实”还是“虚构”
试论英美现代小说观念演变的几个问题
一、作为“小说”界定性特征的现实主义
二、从“现实主义”到“心理现实主义”
三、从“形式现实主义”到“形式主义”
四、“虚构”取代“写实”
附录:现代派文人剪影五则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