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
《国际论坛(2018年第4期 总第118期双月刊)》:
东南亚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外的第一站,也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起点。印度尼西亚(下文简称印尼)作为东南亚最大的国家,涵盖马六甲海峡、龙目海峡、巽他海峡等战略通道,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是“一带一路”东南亚沿线战略支点国家。2014年10月,新上任的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JokoWidodo)提出“全球海洋支点”(Global MaritimcAxis),从加强海洋权力出发,将其作为印尼重塑国家威望的途径。“全球海洋支点”与“海”密切相关,从战略上来看,印尼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与中国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存在着共同利益交汇点。因而一些学者认为,印尼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存在高度对接的可行性。但战略宣示的背后,印尼国内,特别是具有强大话语权的精英阶层对“一带一路”倡议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负面认知或忧虑。我国已经有不少学者关注印尼对“一带一路”的负面认知,负面认知问题在客观上已经并将继续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尼的推进。因此,我们对中印尼战略对接在大战略层面需要有乐观自信的态度,但在具体操作层面,要更加了解印尼物质条件及其国内对华认知,并推行谨慎可行的措施。一、印尼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负面认知:植根于历史的
现实存在
(一)印尼精英阶层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悖论:在战略合作与战略防范间徘徊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印尼时,在印尼国会做了《携手建设中国一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主题演讲,对建设中国一东盟命运共同体有了更加切实的期待。中国与印尼共建中国一东盟命运共同体,是中国 印尼关系开创“钻石十年”新局面的必然要求。2015年3月26日,中国和印尼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尼共和国关于加强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其中第十一条,双方认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和佐科总统倡导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构想高度契合。双方同意发挥各自优势,推动海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产业投资、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合作,推进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旅游等领域务实合作,携手打造“海洋发展伙伴”。以此来判断,似乎印尼非常认同“一带一路”倡议,并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同“全球海洋支点战略”可以有效对接。但在乐观的官方宣言背后,印尼国内精英对“一带一路”倡议存在着诸多负面认知,虽然很多人认识到印尼加强同中国战略合作的必要性,但也对印尼同中国的战略合作表达了忧虑或负面认知。一些民间组织,对历史问题和中国印尼合作也持有较强的负面认知,所持的态度具有比较激进的民族主义情绪,包括质疑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目的,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的大战略,其中一大目的是通过双边合作分解东盟。由于意识形态的偏见,认为中国独特的价值观和社会体制决定了中印尼难以实现战略对接。而且,在印尼执政党斗争民主党(PDI-P)内部,一些精英在非官方场合也经常质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崛起的中国对印尼实施的经济战略。虽然中国强大的经济对于印尼非常重要,但这并没有减少印尼长期以来对中国持有的负面认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全球海洋支点”对接面临着来自语言文化、环境保护和领海争端等方面的障碍。即使对于中国加强同印尼的经济合作,印尼国内也有人用“中国的经济介入”(China’s economic cngagc-ment)来思考,并猜疑同中国的经济合作是否会使印尼投入中国的政治战略怀抱。
(二)印尼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负面认知:欲掩盖却难以摆脱的历史渊源
1990年印尼和中国恢复外交关系后,印尼民众和精英阶层对中国的认知仍然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印尼对华政策也因一直存在矛盾心理而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印尼的防华心理仍存在。[印尼历史上有多次排华事件,其中最为严重的当属1965年“9·30”事件和1989年的“五月暴乱”,因而印尼的防华心理可以从历史上的排华事件中寻求根基。在2014年3月,印尼政府在法律上废除了对该国华人“支那”( Tjna/Cina)的称呼,重新采用“中华”(Tionghoa)的称谓。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尼政府完全消除了对华人的防范心理,比如涉及1965年排华暴动的纪录片“沉默之样”(The Look of Silcnce)在印尼遭受禁播,印尼官方对历史上排华事件也始终保持沉默。由于民族文化差异,印尼人对事情的不满通常沉默于心而非公开抱怨,印尼官方对“一带一路”的许多负面认知未必会公然表达给中国方面,而是更多地在内部传播。由于源自历史的防范小理,印尼对于中国在东南亚的战略安排非常敏感。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印尼在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客观需求,但在民族心理上存在防备和猜疑,这种防范心理容易同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联合起来,使得印尼对“一带一路”倡议正面认知的脆弱性增加。
……
内容简介:
《国际论坛》创刊于1999年,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编辑。双月刊,大16开本。其前身是1982年创刊的《东欧》。该刊是国际问题研究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加强对国际政治、国际关系重大问题领域的研究,重视国别与区域问题研究,跟踪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为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科建设和国际问题研究的繁荣服务。《国际论坛》设置有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外关系、理论探讨、国别与地区、世界经济等栏目。
目录:
"一带一路
美国著名智库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分歧与美国对华多重身份定位
印尼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负面认知与我国的应对
国际政治
美国对伊朗的单边制裁及其局限性
欧洲议会决策中的游说集团:内涵、特点及影响
国际关系
法国国际关系智库的中国研究:视角与立场
构建全球新角色:退欧框架下的英国外交评析
中外关系
美国与俄罗斯在中国的竞争型公共外交——基于两国驻华使馆新浪微博的分析
理论探讨
稳定一不稳定悖论的批判与美国的安全研究范式分析
国别与地区
特朗普政府能源政策的调整及其成效
澳大利亚陆克文一吉拉德政府难民政策改革述评
英文摘要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