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
从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夜郎在“西南夷”中崛起,《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考古学家普遍认为,夜郎大致包括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广西西北部、湖南西部等地区。夜郎地区的生产特征是“耕田,有邑聚”。在贵州毕节威宁中水大河湾发现的碳化的稻谷积层,在兴义汉墓中发现的水稻田模型和水田池塘模型等,都说明夜郎地区很早就出现了农业文明。魏晋南北朝时期,苗瑶、百越、氐羌等几大族系先后进入贵州,与古老的濮人杂居,开始了广泛的社会和文化交流。贵州境内的苗、布依、侗、彝、水、土家等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社会思想。
苗族人民在长期迁徙的艰苦生活中,形成了强烈的反对民族压迫和剥削的社会平等思想,苗族学者龙绍纳认为,人才是一个国家盛衰的关键,他说:“楚不用屈原,日见侵削;汉不用贾谊,未臻致隆。汲黯之直,汉武帝能容之;魏征之直,唐太宗能容之。二名之世,世号太平。然则国家之盛衰,岂不以人才哉?”这里,龙绍纳利用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说明尊重人才,国家就兴旺强盛;不尊重人才,国家就会日渐衰落。苗族起义领袖张秀眉更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民族平等的社会理想。
布依族人民深受中国传统所谓“君权神授”思想的影响,但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布依族人民也深受封建压迫和剥削之苦。因此,他们通过“苦歌”、“反歌”、“起义歌”等文艺形式,表达了强烈的反封建的思想,并以王囊仙等为代表于清代嘉庆年间发动了农民起义。
作者简介:
王芳恒,男,布依族,1964年生.贵州六枝人,历史学博士,哲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高校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省优秀教师。1984年至991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先后获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0年考取中央民族大学专门史专业博士研究生,从牟钟鉴先生学习中国思想史和宗教学,2003年7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贵州民族学院教授.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主任。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宗教学和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史.目前已完成的研究项目主要有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贵州少数民族思想史》、贵州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华民族精神与贵州民族文化传统关系研究》、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项目《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探索》等。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儒学在贵州民族地区的传播与发展研究》、国家民委科研项目《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等、出版了学术专著《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被同行专家誉为冯友兰思想研究领域的重要的新成果,获贵州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参编学术论著多部,发表哲学、宗教学和中国思想史学术论文60多篇,多篇论文被转载。其中,《存在主义哲学与尼采哲学之关系考察》、《两藏宗教文化与藏族社会历史发展管见》、《正确认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研究》、《孟子创立性蔷学的理论与社会契机》、《开放精神与理性思考的结晶——评吕大吉先生的宗教学通论新编》、《论客家族群与近代基督教的互动关系》、《孔子的仁与耶稣的博爱比较研究》等论文引起同行和学界的广泛关沣,产生了良好社会效益。
内容简介:
《共性传承与个性张扬》题名为“共性传承与个性张扬”,标示出它的主题,就是研究中华民族共有精神与贵州民族文化独特传统之问的互动关系。这需要作者对中华精神和贵州民族文化兼有深切的把握,而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作者在北京接受高等教育,直至取得博士学位,视野开阔,并长期从事中华哲学和宗教的研习探讨,积累了比较深厚的学养,形成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同时作者又是贵州布依族优秀学者,在贵州工作多年,对于当地苗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比较熟悉,因此对全书主题能有准确的把握和深人的说明。作者概括中华民族精神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经世致用,这样的表述是比较妥贴的,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宽容精神和人本精神。作者认为中华精神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的,又保持着它的民族形态的多样性。贵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其文化生态圈有特殊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在这里,汉文化、苗瑶文化、百越文化、氐羌文化等多种文化互相交错发展,形成独特的文化风貌。作者从政治、经济、道德、艺术、宗教等多种层次上对贵州民族文化的内涵给予了阐释,使《共性传承与个性张扬》具有浓郁的地区色彩;作者又能将贵州民族文化置于中华民族大文化传统之中,考察它与中原地区主流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把共性与个性很好结合起来。
作者出身于哲学专业,善于把握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有很强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共性传承与个性张扬》重点说明中华思想文化的主体:儒、释、道在贵州的发展及其对当地文化的影响。作者从贵州的历史实际出发,指出儒学在哲学思想层面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主要是民族平等、国家统一和宗法观念三个方面;儒学在社会历史思想层面的影响主要是民族平等、德治思想、大同理想。历史进化四个方面,可以说是要言不烦,持之有据的。
目录:
序
导言
第一章 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传统
第一节 民族精神的历史主义诠释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性精神之中心理念
第三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质和作用
第四节 民族精神构成民族文化传统的精髓
第二章 贵州民族文化传统通论
第一节 贵州民族文化传统概述
第二节 共时层面上的文化传统
第三节 历时意义下的文化传统
第三章 儒学与少数民族哲学
第一节 各民族接受儒学的学理分析
第二节 儒学与少数民族哲学
第四章 儒学在贵州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深化
第一节 少数民族思想观念的启迪与心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西南巨儒”郑珍和莫友芝对儒学思想的发挥
第五章 儒学与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思想
第一节 苗族张秀眉的民族平等和太平政治理想
第二节 “天人感应论”与布依族史诗《柔番沃番钱》的王权神授思想
第三节 春秋公羊学与彝族历史进化论
第四节 儒家德治思想与彝族《宇宙源流》之“君民一体”论
第六章 儒、释、道与贵州少数民族伦理思想
第一节 苗族议榔词、理词对儒学的吸收和改造
第二节 布依族民间文化对儒家伦理的传承和张扬
第三节 土家族彰显儒家伦理精神的两个要点
第四节 佛教“因果报应”论与贵州少数民族善恶观
第七章 中华传统精神与贵州少数民族神话、史诗
第一节 龙的精神与少数民族宇宙观
第二节 洪水神话与贵州少数民族族系神话特色
第八章 中华传统精神与贵州少数民族典籍文化
第一节 中华传统文化与彝族《宇宙人文论》
第二节 “上古文明”的再现:布依族史诗《安王与祖王》
第九章 宗教文化视野下的贵州民族文化传统
第一节 基督教与近代贵州苗族文化互动关系评析
第二节 布依族“摩教”对儒、释、道及民族民间文化观念的扬弃
第三节 彝族毕摩教及其宗教哲学
第四节 傩文化与宗教
第十章 传统儒家无神论思想的熏染与贵州少数民族无神论观念的萌芽和发展
第一节 少数民族无神论观念的萌芽和发展
第二节 苗族怀疑鬼神存在的无神论观念
第三节 布依族关于人力战胜自然的无神论观念
第四节 《侗族琵琶歌》中的无神论思想
第五节 彝族无神论思想
第六节 贵州少数民族无神论思想的特点及评价.参考文献
后记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