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学习惯例:知识情境与创新

售价 降价通知
市场价 ¥93.12
会员等级价格
  • 上架时间
    2022-04-17
  • 累积评价0人评价

  • 累计销量

  • 赠送积分66

  • 数量
    减少数量 增加数量   有货
平台自营
商家名称:
标准查询网
客服邮件:
2591325828@qq.com
客服电话:
010-62993931
在线客服:
QQ

扫一扫,手机访问微商城

推荐精品

同类品牌

最近上新

  • 商品名称:技术学习惯例:知识情境与创新
  • 商品编号:11825897
  • 品牌:
  • 上架时间:2022-04-17
精彩书摘:
技术学习惯例:知识情境与创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产业集群中企业技术学习的重要性
一、产业集群中的企业
1.产业集群在国民经济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
产业集群指的是聚集在特定地理区域的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包括生产商、零部件供应商、设备及原材料供应商,同时也延伸至客户、互补产品的生产商、政府机构、高校、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Porter,1998)。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产业集群在经济系统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人们不再仅将注意力放在大型企业上,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产业集群所发挥的作用,认为其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国家竞争力(Krugman,1991;Porter,1991)。世界各国开始制定相关区域政策,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升级。就中国而言,产业集群在快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扮演了显著的角色,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区域。产业集群已成为省域经济的重要组成要素,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发展、创业及就业。
产业集群在以下三个方面提升了企业的竞争优势(Porter,1998):①提高生产力。首先,产业集群内聚集了为数众多的行业专家和有经验的员工、完善的供应商基础,企业可以很容易地招聘员工、选择供应商,从而降低了搜寻和交易成本;其次,产业集群内有政府支持的公共机构,提供培训、研发等公共服务,企业可以便捷地获取公共服务(Mazzoleni,2007),降低内部培训的成本;最后,同一区域内同行之间的竞争激励企业改进和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②促进创新。首先,用户是产业集群的一部分,企业通过非正式交流,可快速把握客户的需求,做出反应(von Hippel,1986);其次,集群外企业依赖异地的供应商应对挑战,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进行协调,而集群内的企业则可以进行低成本的实验,直到确定创新的可行性再进行大规模投资。③促进创业。首先,在产业集群工作的个体可以更为容易地感知到市场机会;其次,产业集群可以给企业提供丰富的原材料、零部件供应、技术人才,降低了创业的门槛。
2.技术学习是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内企业构建技术能力的主要途径
就中国而言,尽管国内的制造业取得快速发展,出口已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支柱之一。但现阶段我国企业的生产研发能力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产业集群中大多数企业从事的是来料加工等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环节,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企业仅占少数(汪少华和汪佳蕾,2007)。在缺少自主技术的发展初期,企业主要依靠模仿开展生产(Figueiredo,2003)。随着自身的发展和成熟,企业逐渐积累起一定的技术能力,能够进行独立的创新或合作研发。技术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企业在承接国外订单、成为国外客户长期合作伙伴的过程中,接受了国外生产商的严格考核和具体培训,建立起完善的生产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为了应对客户的需求,企业需要进行相关的技术和工艺改进,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研发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自身实力的壮大,企业与同行、上下游利益相关者、研发机构都逐渐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联系,这种社会联系支持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企业可获得必要的人才、前沿的技术资讯、竞争者的最新动态、研发机构的技术支持,经过消化和吸收,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技术能力。
可见,技术学习既可以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又可以避免因独立研发带来的成本和风险(Katrak,1997)。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学习有利于企业进行渐进性技术变革和创新(Oyelaran-Oyeyinka & Lal,2006)。对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而言,技术学习应该是其往价值链高端进行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因此,本书重点关注了企业技术学习策略的影响因素,以及技术学习策略如何通过企业内部行为的构建影响创新绩效,以指导产业集群内企业在今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根据技术知识属性选择恰当的技术学习策略,构建相应的技术学习惯例,从而提高创新绩效,获得竞争优势。
二、产业集群中企业技术学习与知识流动研究的新进展
1.以知识视角为基础的学习和创新行为成为产业集群研究的重点
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源自Marshall(1920)的本土化经济学,他强调了产业集群中的知识溢出现象,提出产业空气的概念,认为知识随处分布在集群内部,企业可以轻易地获取技术知识。近三十年来,随着产业集群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被认可,关注产业集群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以知识视角为基础的学习和创新行为获得广泛关注。大多数研究认为集群企业应具备更高的创新能力(Baptista & Swann,1998),原因在于建立在地理临近基础上的知识溢出(Audretsch & Feldman,1996;Jaffe,Trajtenberg & Henderson,1993),以及人才集聚、社交临近等因素(Maskell & Malmberg,1999)。Storper(1992)指出,持续的组织学习和知识扩散是产业集群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成功的因素之一。相似地,Baptista和Swann(1998)强调,产业集群存在和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知识外部性或溢出的普遍性。Albino、Garavelli和Schiuma(1998)指出,产业集群内部的知识扩散培育了产业氛围,提升了集群的核心能力。进一步地,Gilbert、McDougall和Audretsch(2008)关注了集聚、知识溢出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位于集群内的企业可以从当地环境吸收更多的知识,从而拥有更高的增长率和创新绩效。
2.揭示集群内企业层面的学习与创新过程占据研究的重要地位
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知识积累和技术学习过程是集群形成、发展和演化的重要因素(Breschi & Malerba,2001)。尽管很多研究指出企业技术学习和创新在集群发展中的重要性,但仍缺少系统的探讨和深入的实证研究,揭示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学习和创新行为、打开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学习与创新过程黑箱开始获得广泛关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部分学者开始质疑Marshall(1920)的产业空气概念,他们认为知识并非均匀地分布在产业集群内部,而是受企业自身特征以及所处网络的特征决定的(Boschma & ter Wal,2007;Giuliani & Bell,2005;Hansen,1999;Morosini,2004)。Giuliani(2007)对意大利和智利的三个酒集群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具备更强知识基础的企业被集群内企业感知为技术领先者,出现问题时集群内企业更加倾向于向技术领先者寻求建议。Bell(2005)对加拿大共同基金公司的创新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处于集群内部以及管理网络中心性可以提高公司的创新性;处于集群内的企业可以直接观察竞争者,探索集体性知识,并通过社会网络获益;管理网络中心性则使企业可以获得更多关于创新的信息和资源,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绩效。
其次,部分研究开始关注不同知识获取渠道、不同学习机制及学习内容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Du,Ai & Ren,2007;Li,Chu & Lin,2010;Souitaris,2001;Vega-Jurado,Gutierrez-Gracia & Fernandez-de-Lucio,2009)。Koschatzky、Bross和Stanovnik(2001)基于斯洛文利亚共和国的产业创新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新产出与企业的内部创新能力和外部合作相关,企业主要与顾客及供应商进行外部合作,建立垂直知识联系,以获取资源和减少不确定性;此外,企业的外部合作主要是进行非正式的人际沟通,较少进行正式的合作研发。Lee(1995)关注了韩国电子产业中的小企业技术获取策略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内部研发和来自客户和供应商的技术信息获取对新产品的技术突破性存在显著的正面影响。
综上所述,基于知识的视角,关注企业层面的学习和创新行为,打开企业开展技术学习、提升创新绩效的黑箱,是当前产业集群相关研究的主流之一。本书将系统关注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学习和知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探讨其知识属性影响因素,以及知识属性和技术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企业技术学习惯例相关研究亟待完善
一、现有研究不足
如上所述,产业集群内企业层面的技术学习和创新行为已获得广泛的关注。围绕这一主题,笔者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以下三点不足。
首先,现有研究大多关注企业技术学习的单一渠道或机制(Almeida & Kogut,1999;Bell & Albu,1999;Dahl,2002;Jaffe,1989),缺少对企业技术学习机制的系统研究(Giuliani & Bell,2005)。例如,Almeida和Kogut(1999)基于12个美国半导体集群的专利数据,指出硅谷内部频繁的员工流动与众多专利存在关联。Antonelli(2000)强调了大学和公共研发中心在知识获取中的角色,指出它们提供了较为复杂的知识。Saxenian(1991)基于对硅谷的研究,指出系统厂商与供应商之间的长期合作网络为共同学习和技术交换提供了灵活性。
其次,现有研究大多关注的是企业技术学习的网络属性影响因素和企业特征影响因素(Boschma & ter Wal,2007;Gupta & Govindarajan,2000;Hansen,1999;Uzzi,1997;Uzzi & Lancaster,2003),忽视了对于知识属性影响因素的研究。知识属性影响知识积累的速度、可被保留的程度及技术学习的难易度(Argote,McEvily & Reagans,2003),作为技术学习的影响因素之一应获得更多的研究关注。就网络属性影响因素而言,经济地理领域的学者们指出网络嵌入性促进集群中的知识扩散以及集体学习(Capello & Faggian,2005;Maskell & Malmberg,1999)。Tsai(2001)的研究表明,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业务单位创新绩效更高、利润更多,他同样也从知识传递的角度解释了这一联系,认为网络中心性有助于技术学习和知识传递。Uzzi(1997)指出强联结有助于知识传递。就企业特征影响因素而言,Soekijad和Andriessen(2003)对荷兰的两个竞争性联盟进行了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共同目标是竞争性联盟成功进行知识共享的条件之一,它可使员工更具创造性,相互冲突的利益则会阻碍联盟内的合作与知识共享。Giuliani和Bell(2005)重点关注了企业(结点)吸收能力对集群知识网络内知识流动的影响。
进一步地,由于技术学习的知识属性影响因素研究较为有限,现有研究也较少关注知识属性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仅有部分研究指出了知识属性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Cavusgil,Calantone & Zhao,2003;McEvily & Chakravarthy,2002;Rodan & Galunic,2004)。具体而言,在现有研究中,Sorenson、Rivkin和Fleming(2006)指出,当知识复杂程度中等时,离知识源近的知识接收方具备最大的优势。Hargadon和Sutton(1997)发现与多个行业有所联系的产品设计企业可使用来自这些行业的知识,成功地开发出新产品。
最后,当前研究主要针对惯例进行定性研究,缺少对惯例的度量和实证研究(Becker,2005),进而导致现有研究较少关注技术学习惯例在技术学习与企业绩效之间扮演何种角色。大多数研究指出了策略影响惯例的逻辑(Reynaud,2005;Winter,1986),以及惯例对组织绩效和竞争优势的影响(Barney,1991;Eisenhardt & Marti
作者简介:
  郭京京,浙江大学管理学博士、英国UniversityofWarwick联合培养博士、中国科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现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创新管理、创新政策研究。曾获2012年度中国科学院王宽诚人才奖。近年关注企业知识管理与技术学习机制、新兴产业创新政策、科技管理体制等研究方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及面上资助项目、中困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重大咨询项目子项目等课题,主研省部级课题30余项。在Technova-tion.AsianJourna/ofTechno/ogy/nnovation.Internationa/Journa/ofMobieCommunications、《科研管理》、《科学学研究》、《管理工程学报》、《技术经济》等国内外期刊和高水平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集群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有效促进了出口增长提升了国家竞争力。尽管我国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取得快速发展但产业集群企业的研发水平仍有待提升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企业仅占少数。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完善企业内部的创新管理实践进而提升创新绩效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技术学习惯例:知识情境与创新》围绕产业集群中知识属性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力图打开此中作用机制的黑箱,从而为企业更好地根据知识情境选择技术学习策略,以及构建内部的技术学习惯例提供理论指导和管理工具并为袭国产业集群企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升级提供管理建议和决策支持。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产业集群中企业技术学习的重要性1
一、产业集群中的企业1
二、产业集群中企业技术学习与知识流动研究的新进展3
第二节企业技术学习惯例相关研究亟待完善5
一、现有研究不足5
二、本书的研究问题6
第三节本书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7
一、研究对象7
二、概念界定9
三、结构安排10
第二章知识情境、技术学习与组织惯例的理论研究13
第一节产业集群中的技术学习13
一、知识获取渠道14
二、知识传递机制16
第二节企业技术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18
一、网络属性影响因素研究19
二、企业特征影响因素研究22
三、知识属性影响因素研究26
四、企业技术学习影响因素研究小结29
第三节知识属性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31
第四节技术学习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33
一、第一类研究:把技术学习作为主要解释要素34
二、第二类研究:直接关注技术学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35
三、技术学习与企业绩效研究小结38
第五节技术学习惯例理论综述39
一、惯例的基本定义40
二、惯例的内部结构和研究视角41
三、惯例相关研究小结43
第六节本章小结44
第三章知识属性对技术学习策略作用机制模型的构建47
第一节模型构建47
第二节知识属性和企业技术学习策略49
一、缄默性与技术学习策略50
二、异质性与技术学习策略54
第三节网络中心性的调节作用57
一、网络中心性对缄默性与深度优先的外部知识获取策略关系的调节作用58
二、网络中心性对缄默性与广度忧先的外部知识获取策略关系的调节作用59
第四节本章小结61
第四章知识属性对技术学习策略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63
第一节研究方法论63
一、问卷设计63
二、变量测度64
三、数据收集70
四、分析方法72
第二节知识属性对技术学习策略作用机制的分析73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73
二、信度和效度检验74
三、相关分析77
四、多元线性回归77
第三节知识属性对技术学习策略作用机制的讨论82
一、结果82
二、知识缄默性与企业技术学习策略关系讨论82
三、知识异质性与企业技术学习策略关系讨论84
四、网络中心性的调节作用讨论85
第四节本章小结87
第五章知识属性对创新绩效作用机制模型的构建89
第一节模型构建89
第二节技术学习惯例的形成过程和内部组成90
一、技术学习惯例的形成过程9l
二、技术学习惯例的内部组成93
第三节知识属性与创新绩效104
一、知识缄默性与创新绩效104
二、知识异质性与创新绩效105
第四节技术学习惯例的中介作用106
一、技术学习惯例与创新绩效106
二、技术学习惯例对知识缄默性与创新绩效关系的中介109
三、技术学习惯例对知识异质性与创新绩效关系的中介l10
第五节本章小结112
第六章知识属性对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113
第一节变量测度与研究方法113
一、变量测度113
二、分析方法118
第二节知识属性对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分析118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119
二、相关分析120
三、结构方程分析120
第三节知识属性对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讨论128
一、结果128
二、知识属性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分析128
三、技术学习惯例对知识缄默性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中介效应分析130
四、技术学习惯例对知识异质性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中介效应分析132
第四节本章小结133
第七章技术学习策略对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案例研究135
第一节技术学习策略对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模型构建135
一、技术学习惯例强度的申介作用136
二、技术学习惯例多样性的中介作用138
第二节案例研究方法论.139
一、案例研究方法139
二、案例选择140
三、数据收集141
四、数据分析方法143
第三节技术学习策略对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案例分析144
一、变量测度144
二、技术学习策略146
三、技术学习惯例151
四、技术创新绩效156
第四节技术学习策略对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案例讨论158
一、技术学习惯例强度的中介作用分析158
二、技术学习惯例多样性的中介作用分析159
第五节本章小结161
第八章产业集群中企业提升技术创新绩效的对策163
第一节产业集群中企业技术学习惯例研究的新发现163
第二节产业集群中企业提升技术创新绩效的建议164
第三节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166
参考文献169
附录一访谈提纲189
附录二调查问卷191
商品评价
  • 0%

    好评度

  • 好评(0%)
    中评(0%)
    差评(0%)
  • 全部评价(0)
  • 好评(0)
  • 中评(0)
  • 差评(0)
  • 用户晒单(0)
售后保障
售前服务电话:010-62993931
售后服务电话:010-62993931
本商城向您保证所售商品均为正品行货。本商城还为您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价格和运费政策,请您放心购买!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
本商城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标准查询网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厂商,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厂商)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常见问题
下单后可以修改订单吗?

由本网站发货的订单,在订单发货之前可以修改,打开“订单详情”页面,若已经出现物流信息,则表示订单无法修改。

无货商品几天可以到货?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获取商品的到货时间:若商品页面中,显示“无货”时:商品具体的到货时间是无法确定的,您可以通过商品页面的“到货通知”功能获得商品到货提醒。

订单如何取消?

如订单处于暂停状态,进入“我的订单"页面,找到要取消的订单,点击“取消订单”按钮,若已经有物流信息,则不能取消订单。

可以开发票吗?

本网站所售商品都是正品行货,均开具正规发票(图书商品用户自由选择是否开发票),发票金额含配送费金额,另有说明的除外。

如何联系商家?

在商品页面右则,您可以看到卖家信息,点击“联系客服”按钮,咨询卖家的在线客服人员,您也可以直接致电。

收到的商品少了/发错了怎么办?

同个订单购买多个商品可能会分为一个以上包裹发出,可能不会同时送达,建议您耐心等待1-2天,如未收到,本网站自营商品可直接联系标准查询网在线客服。

如何申请退货/换货?

登陆网站,进入“我的订单”,点击客户服务下的返修/退换货或商品右则的申请返修/退换货,出现返修及退换货首页,点击“申请”即可操作退换货及返修,提交成功后请耐心等待,由专业的售后工作人员受理您的申请。

退/换货需要多长时间?

一般情况下,退货处理周期(不包含检测时间):自接收到问题商品之日起 7 日之内为您处理完成,各支付方式退款时间请点击查阅退款多久可以到账;
换货处理周期:自接收到问题商品之日起 15 日之内为您处理完成。

温馨提示

确定取消
温馨提示

关闭
您尚未登录

用户登陆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